第二节 新月诗派(第2页)
能以清明无邪的眼观察一切,能以无渣滓的心领会一切。大千世界的光彩皆以悦目的调子为诗人所接受。作者的诗,代表了中国十年来诗歌的一个方向,是自然诗人用农民感情从容歌咏而成的从容方向。爱,流血,皆无冲突,皆在那名词下看到和谐同美,因此作者的诗,是以同这一时代要求取分离样子独自存在的。
以一个东方民族的感情,对自然所感到的音乐与图画的意味,由文字结合,成为一首诗,这文字也是采取自己一个民族文学中所遗留的文字,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使诗歌从歌曲意义中显出完美,《采莲曲》在中国新诗发展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沈从文:《论朱湘的诗》,载《文艺月刊》,1931年1月第2卷第1号。
8。《草莽集》是朱湘的顶峰作品。特别突出的有民谣风的《采莲曲》《摇篮歌》,叙事诗《王娇》《猫诰》《还乡》,短诗《当铺》等。堪称绝唱的是《采莲曲》。诗共五节,如同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并不精描细绘,几笔就点染出女郎们在傍晚、在月夜划船采莲的美妙情境。第一节写采莲船进入莲区途中,一、二行表现小船的动态,微风吹得柳条“颠摇”;三、四行突现荷叶的颜色和荷花的美姿。五至七行,写在晚霞微波中,船闪过,阳光反射出一道道“金丝”。“‘左行’,‘右撑’等处便是想以先重后轻的音表现出采莲舟过路时随波上下的一种感觉。”第二节写舟进入了莲区,多为近镜头景色,突出“桨声应答着歌声”。第三节写莲区采藕。第四节写采莲蓬。第五节写深夜月下花香、人影、歌声。由于诗意盎然,字数划一,都是五、七,五、七,二、二、七,二、二、七。十行都是三个韵,都是一、二、四行尾协一个韵,五、六、七末协一个韵,八、九、十行末协一个韵。形式格律十分工整。这诗融汇了二言、五言、七言,融化了音乐、绘画,也融化了曲、词、民歌,它是新诗,是新的创造。但这首诗在细节上未能尽善尽美,由于几乎是每行押韵,有时顾不及平仄,因而安放字、词时留下小小的遗憾。
陆耀东:《略论朱湘的新诗及其诗论》,载《湖南大学学报》,2004(4)。
泛读作品
闻一多:《发现》《孤雁》《秋菊》
徐志摩:《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
朱湘:《雨景》《葬我》
陈梦家:《一朵野花》
林徽因:《别丢掉》
评论文献索引
蓝棣之。论新月诗歌的思想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1)。
王强。关于“新月派”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3)。
张玲霞。新月诗派艺术演变轨迹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2)。
陈伟华。“新月”理论家们的“硬译”——论新月诗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学研究,2005(1)。
程光炜。闻一多新诗理论探索。文学评论,1998(2)。
黄济华。呼唤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关于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和新诗现状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5)。
王富仁。闻一多诗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1)。
吴仁援。新“声”奇“色”——从《死水》看闻一多诗歌的“音”与“画”。上海大学学报,2000(2)。
陈剑晖。诗人徐志摩。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王伟。徐志摩诗歌论。江汉论坛,1997(7)。
刘继业。论朱湘的诗歌世界。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5)。
拓展练习
1。结合诗歌《死水》,具体分析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2。试析《沙扬娜拉》的语言功力。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3。“形式美就是对形式的忍耐和忍耐中的反抗,你只有接受束缚并在束缚中反抗,冲破这种束缚,诗的力量才能有效地被传达出来,而这种力量才是诗美的最高体现。当然,在闻一多的诗作中,有的较完满地实现了他的这种诗学追求,有的则没有较完满地实现。而一旦在较整饬的形式中情感与情绪并没有充满感,没有产生冲破形式的束缚而独立出来的力量,其诗便呈现出疲弱无力的特征来了,束缚也便成了真的束缚。”这段话选自龙泉明先生的《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一书,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