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鲁 迅(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4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阿Q人物“链”系列:由于“阿Q精神胜利法”具有典型性、普遍性,论者们开始注意到“阿Q”并没有死去,他依然活在后来许多作家笔下,阿Q的祖先也可以找到。许多现当代作家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衣钵,写出了一批“涅槃中的阿Q”,我姑妄谓之“阿Q人物‘链’系列”。张锦池的《阿Q的远祖——猪八戒形象漫论》认为猪八戒和阿Q的缺点都是芸芸众生的缺点,猪八戒是阿Q的远祖。张梦阳的专著《阿Q新论》中《文学后裔》一节也具体谈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受到《阿Q正传》影响的小说,张谓之为“阿Q的文学后裔”。但阿Q的后裔,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与阿Q相比,这是因为创造精神典型的作家必须兼备大思想家、大学者、大作家三项条件。史承钧的《影响与契合——从〈阿Q正传〉到〈猫城记〉》和塞云的《阿Q、有二伯及其他:评萧红和鲁迅在文学上的师承关系》分别论述了老舍和萧红在人物塑造、创作思想、美学风格等方面对鲁迅的继承。田中阳《涅槃中的“阿Q”——对现当代文学中农民形象衍变一个侧面的审视》一文追述了自《阿Q正传》发表后七十多年来,“阿Q”在现当代作家笔下的承继和蜕变,勾勒农民摆脱传统重负,重构自己的文化心理的艰难心路历程。该文论及到的作品有二十多篇。阿Q封闭守旧的思维方式、主奴两面性、恋土情结、宗族观念在上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可以找到遗传的影子。然而,在时代风雨的洗礼下,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的碰撞下,中国农民的主体观念正在慢慢蜕变。……《唯恐其争——阿Q形象再认识》分析阿Q革命的负面:阿Q革命的心理实质是复仇式的破坏和独占式的享受,这一点阿Q与朱元璋类似,阿Q是变形了的朱元璋。《芙蓉镇》中的王秋赦的革命行为亦是“阿Q”式的革命的变形。白质、海燕在《阿Q真谛》一书中认为阿Q的最大特点是“愚”,即“昏”,由此观之,鲁迅其他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有阿Q相、阿Q气,或“阿Q原子”。

周志雄:《九十年代〈阿Q正传〉研究述评》,载《鲁迅研究月刊》,2001(3)。

6。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在《故事新编》的每一篇作品中,都有许多形象、细节是反复出现的。我以为,在小说叙事的结构意义上,它们并非可有可无的,而是一套丰富缜密的叙事“针线”,它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形象密度,而且还能让小说中错综复杂的叙事“回路”,获得巧妙的照应。比如,《补天》中反复出现的“小人物”形象,这绝不是由于作者想象力的贫乏,而是一种另有深意的构思,他试图通过这一反复出现的“小人物”,构造一个卑微、委琐的形象世界来反衬“女娲”的创造性劳动的伟大和艰辛。从而,使小说的主题获得一种歌颂、批判的双重意蕴。又如,《采薇》中一直出现“薇”的形象。“薇”的形象在小说中总是与伯夷、叔齐的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小说中反复出现这一形象,其意蕴是点明,伯夷、叔齐的精神世界从根本上还是困扰于欲望之中。当“阿金姐”告诉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时,“薇”却又成为他们道德堕落的证据。然而,当道德的负担和自责,最后剥夺了满足饥饿的欲望时,他们生存的意志也就彻底地崩溃了。作者就是借助于“薇”这一形象的迭用,映照出其内在丰富的内涵,从而把小说的主题推进到反讽的层面,这就是小说的高明之处。又如,在《出关》中,“孔子见老子”的场面重复了两遍,除了一两处的对话有细微的差别外,看起来,这两个场面没有多大的差异。但是,细读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人物在说同一句话时,其背后的思想、感情、信念、所指,前后都是有所变化的。“老子”在第一次与“孔子”会面时,他在思想与精神上,显然都处于优势。而到第二次会面时就转为劣势,这时虽然说的话都近乎一样,但是,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两人所处的形势已经向相反方向转化,并在两者之间产生了冲突。作者的创造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这种迭用的结构中,写出同中有异的微妙区别。因此,这种形象迭用的结构特色,使得小说能够在一个文本之中成功地做到各种相同、相异因素的自由穿梭、操纵,从而使得作品的艺术结构在细针密线之中纳入丰富的意味。

郑家建:《〈故事新编〉:文本的叙事分析与寓意的文化解读》,载《鲁迅研究月刊》,2001(2)。

7。《铸剑》标志着鲁迅的革命观已经上升到一个真正哲学的高度。《铸剑》讲述的是一个围绕“权力”(“剑”)而展开的“革命”(“复仇”)故事(传说)。“剑”喻指“权力”。“权力”(“剑”)由民众(眉间尺的父亲)所创造,并赋予统治者(“大王”)以行使管理的职能。但民众为了防止大王的暴力专政,只给了大王一把“雌剑”,而给自己留下了一把复仇的“雄剑”。眉间尺的父亲被杀死以后,“复仇”的任务落到了眉间尺身上。他空有复仇的愿望和决心,却没有复仇的精神和意志。与之相反,宴之敖者拥有复仇的精神和意志,但必须借助于眉间尺的生命,才能使自己的复仇落到实处。二者的结合,最后导致眉间尺、宴之敖者、大王三者同归于尽。这个同时灭亡的结局,恰恰显示了鲁迅革命观念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即:革命的真正胜利,不就意味着革命、专制、革命文化的同时灭亡吗?《铸剑》向我们表明,真正的革命者只有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甘愿牺牲。即,真正的革命者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某种缺失,并为此而付出自己的牺牲,而绝非为了追求一种外在的荣耀或物质的利益。这同样是鲁迅革命观的精髓。

崔云伟、刘增人:《2007年鲁迅研究综述》,载《鲁迅研究月刊》,2008(9)。

泛读作品

鲁迅:《伤逝》《孔乙己》《孤独者》《祝福》《药》《故乡》《在酒楼上》《明天》《离婚》《起死》

评论文献索引

王晓初。“新时期鲁迅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9(2)。

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鲁迅研究月刊,1990(8)。

刘俊。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新论。南京大学学报,2001(4)。

曹禧修。话语与结构:言说的双主体论《狂人日记》的内结构及其叙事策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3)。

谈蓓芳。试论鲁迅《狂人日记》的历史渊源——对其创新所在的别一种理解。复旦学报,2006(3)。

戈宝权。《阿Q正传》在国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罗广荣。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生长模式。浙江学刊,2000(1)。

吴秀亮。纯粹雅化的鲁迅——从《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的重读比较中再解鲁迅小说。江苏社会科学,2007(2)。

李怡。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3)。

毕文君。解读鲁迅小说《铸剑》的狂欢化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

范伯群,曾华鹏。鲁迅小说新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冯光廉。多维视野中的鲁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文学评论,2006(5)。

拓展练习

1。结合具体作品回答:鲁迅小说如何表现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2。50年来对于狂人形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前17年;第二阶段,“**”结束至80年代末的14年;第三阶段,90年代的10年。把50年来关于狂人的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以下几说:第一,“战士说”。“战士说”认为狂人并不狂,他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第二,“狂人说”。“狂人说”认为狂人是受封建势力的迫害而发狂的,即小说中所说的“迫害狂”。第三,“鲁迅说”。“鲁迅说”认为狂人就是鲁迅自己。这种观点把鲁迅的思想精神和狂人的性格表现对照起来考察。第四,“独醒说”。“独醒说”是唐沅于1993年8月在《写实的象征主义艺术——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一文中提出的。“独醒说”一反研究者看狂人的视面而从狂人看芸芸众生的视面立论。你认为哪种见解更切合狂人形象的实际?为什么?

3。关于知识分子主题的发展脉络曲折复杂。鲁迅的《狂人日记》《在酒楼上》等开启了知识分子自我审视、自我启蒙和真诚忏悔的先河。在钱锺书的《围城》里,方鸿渐是个充满自我矛盾的人物,他既正直又虚假,既真诚又油滑。在几十年后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里,倪吾诚上演了另一出文化性格的悲剧,他向往西方文化,却无时不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之中,被几个乖戾的女性折腾欲死,受虐而又虐人,忍受着无可解脱的痛苦。巴金的《随想录》,既是作家在自己身上发现觉新品性、触摸到知识分子人格中的奴隶性,也是对鲁迅先生知识分子自审主题的接通。郁达夫在《沉沦》等作品中写到知识者由于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而导致的沉沦,在贾平凹笔下的庄之蝶身上似乎也能发现,而郁达夫等人的“自叙传”小说体式,在20世纪80年代张贤亮的创作中又一次得到印证,然而历史却经历了何等的沧桑巨变。叶圣陶笔下的灰色小人物、茅盾的《蚀》三部曲、巴金的《憩园》《寒夜》、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十七年”时期的《红豆》《青春之歌》、新时期王蒙、李国文、王小波等人的小说,都为我们奉献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足以构成一个深长的人物画廊。阅读作品,对此主题应有清晰的把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