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李金发 穆木天(第2页)
5。李金发比喻的想象距离更遥远,喻体甚至已从美好事物转入丑恶意象,《有感》中,美好的生命却被他说成“死神唇边的笑”,对庄严典雅的反动诡得难以捕捉。象征诗派这种远取譬,再也不是那种甜得发腻的或者“彼特拉克式”的老化“死亡”比喻,它别出心裁,神奇深刻,与后者的明确固定、合乎常情却滥调的让人生厌分属两种境界。它的荒诞不经,它的富于暗示,拓宽了人的感觉领地;并且打破了传统比喻以物比物的想象路线,大胆而具潜在的刺激性。
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58~5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泛读作品
李金发:《里昂车中》《寒夜之幻觉》《夜之歌》
穆木天:《雨后》《谭诗》
王独清:《我从Café中走出来》《玫瑰花》
冯乃超:《月光下》《红纱灯》
评论文献索引
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赵林云。中国初期象征诗派诗歌意象构造得失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6)。
王毅。题型转换:中国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历史意义。诗探索,2000(1)。
罗振亚。20世纪20年代象征诗派艺术形态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
宋永毅,李金发:历史毁誉中的存在。走向世界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徐肖楠。论李金发的诗。文学评论,2000(5)。
谢冕。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第一人——论李金发兼及他的诗歌影响。新文学史料,2001(2)。
田悦芳。衰败生命中的一道屐痕——李金发的诗《弃妇》赏析。名作欣赏,2008(9)。
蒲风。诗人印象记——穆木天。中国诗坛,1937(1~4)。
蔡清富。穆木天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1)。
孙玉石,穆木天:新诗先锋性的探索者——纪念穆木天诞辰一百周年。文学评论,2001(6)。
拓展练习
1。总体来看,对李金发诗歌的评价有如下几种对立观点:第一,肯定李金发引进象征主义的功劳,开了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先河;相对立的意见则认为李诗是一部模仿的外国文学式的作品,把中国新诗引向了迷雾之中。引进了民族虚无主义者的自嘲。更甚者,认为李诗是冒牌的象征主义。第二,对李诗怪异色彩的情感价值评价。有的认为体现了“悲哀的美丽”,表现的是对生命欲挪愉的神秘。更多人认为:李诗大多是悲观厌世或颓废之作。第三,诗艺上的怪异特征。肯定者认为他给人以新异的感觉,表现出神经艺术的本色,当时体现了中国新诗的进步。不少人则认为李诗过分欧化,缺少对本国语言的感觉力。更有甚者认为李诗败坏了中国语言。誉之者认为他的诗是“天才化的”,贬之者斥责他为“笨谜”。当然不是所有文章都是取其一端,无限夸张,在上述观点中有的是既有肯定又有批评。在阅读相关文章与作品后,给出自己的看法。
2。“创造社”诗人穆木天主张诗应当是在形式上有统一性的和持续性的时空间的律动的“纯粹诗歌”。他的诗大多不用逗号和句号,甚至通篇不用标点,还通过语言符号的有机排列在诗行中留下一些空白。不但通过“形异”来营建“造型美”和音乐美,还通过由此产生的语言弹性来增加诗美,给欣赏者创造出丰富的审美空间。简析穆木天《苍白的钟声》中“时空间的律动”(穆木天语)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