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穆旦与九叶诗派(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具体描写与抽象思考错落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社会图景;让图景本身说话,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方法。1948年夏,诗人乘车在沪杭道中,凭窗眺望,忧心忡忡。在他眼里飞过的“风景”,不是什么美丽的自然景象,更无个人旅行的轻松的欣赏之情,而是非常沉重的感觉:“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对列车铁轨连续不断的响声的具象呈现,与中国社会各问题的沉重繁多、无法解决,似乎是不相干系的两个现象,在诗人的感觉中却如此自如地融合在一起,织成一个忧患者观察世界的覆盖网。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9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诗(《风景》)的起句就非常奇异,把中国的土地形容成一根肋骨,暗示它的贫瘠、荒凉与寂寞,“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而来的痛感,而把社会问题比喻为一节一节的火车或铁轨,又表明问题的多和源源不断。可以说,诗的开篇就以醒目的视觉形象赋予诗歌以有力的象征。接下来诗人写他目光所见的风景——茅屋与田野间的坟,这两个意象的并置被诗人转换成对中国人“生”与“死”的描写——“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暗示了生命的短暂、浑噩、冷漠,以及无意义。“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写的是战乱中的中国的士兵的凄惶。但也可作引申的理解,把它由对风景的写实上升到哲理的思考,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用“新”(绿地)与“旧”(黄军衣)的对比暗示“生机”和“衰退”的转换,一方面还可理解为用大自然的“永恒”暗示人世存在的“暂时”。诗的结尾点明了诗的题旨,以批判的态度指出全篇做的是反面文章,“风景”这个标题也就具有了反讽的意味。

龙泉明:《中国新诗名作导读》,280~281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7。长年浸**于英语诗歌之中,且对奥登心摹手追,久而久之,穆旦的思维与语言似乎也就已经英语化了。他的某些诗句,在中文里实在不成话,可直译成英文倒是文从字顺……为什么穆旦的诗中竟然充斥着如此众多的对西方现代诗人尤其是奥登的文学青年的模仿之作?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过于倚重奥登的写法,因为除此之外他别无依傍;他过于仰赖外来的资源,因为他并不占有本土的资源。穆旦未能借助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构筑起自身的主体,这使得他面对外来的影响即使想作创造性的转化也不再可能。他拿什么来转化?徐志摩写得一手漂亮的骈文,戴望舒能信手将一首新诗改写成优美的绝句,闻一多有他的李义山,卞之琳有他的姜白石,冯至有杜甫,可穆旦呢?什么都没有。王佐良说:“穆旦的胜利却在他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的无知。”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正是这种“彻底的无知”造成了穆旦的失败。

穆旦的地位之所以被高估,主要因为他被看做20世纪中国诗人中最具现代性的一位。现代即意味着西方,西方即意味着现代,这是20世纪最深隐的迷思。远在五十年代纪弦提出“中国现代诗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之前,四十年代的穆旦已经用创作奉行了这一信条。王佐良说,“他的好处却是他的非中国”。相隔半个世纪这两条看起来差不多的断语,其重心的转移,足以表明中国现代诗的西化倾向是愈来愈严重了。

江弱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论丛》,144、147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穆旦诗歌的外来资源和本土传统关系果真那么壁垒森严吗?它彻底割断了和古典诗歌之间的精神乃至艺术联系吗?答案是否。准确地说,是穆旦诗歌的反传统姿态,令人们生出它和古典诗歌无缘而对立的错觉。其实诗人一直置身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艺术传统之中,富有理性实践精神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使它难以产生西方现代派艺术极端个人化的自我扩张;潜伏在灵魂深处的丰富的艺术传统也不允许外来影响反客为主的同化;尤其是对于他这样真诚自觉的艺术探索者来说,兵荒马乱的现实永远是充满**力的领域。所以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倒向艾略特、奥登传统,而始终是西方和古典的两个“新旧传统在他的心里交战”,他的诗对抗“古典”的背后,依然有“古典”传统因子的强劲渗透和内在传承。

罗振亚:《对抗“古典”的背后——论穆旦诗歌的“传统性”》,载《南开学报》,2007(3)。

泛读作品

穆旦:《赞美》《野兽》

陈敬容:《珠和觅珠人》

评论文献索引

杜运燮等编。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王毅。围困与突围:关于穆旦诗歌的文化阐释。文艺研究,1998(3)。

龙泉明。七月诗派和九叶诗人: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文学评论,1988(1)。

罗振亚。严肃而痛苦的探索——评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

张同道。带电的肉体与搏斗的灵魂——论穆旦。诗探索,1996(4)。

孙玉石。解读穆旦的《诗八首》。诗探索,1996(4)。

王圣思选编。“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李怡。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文学评论,1997(5)。

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纪念穆旦。名作欣赏,1997(3)。

蓝棣之。九叶派诗歌批评理论探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

蒋登科。九叶诗派的合璧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唐湜。九叶诗人:“中国新诗”的中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段从学。回到穆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谢冕、孙玉石、洪子诚主编。新诗评论,2006年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章斌。近年来关于穆旦研究与“非中国性”问题的争论。中国文学研究,2009(1)。

拓展练习

1。西方现代派如里尔克、奥登、艾略特等诗人为穆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诗歌资源。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等方面,穆旦也非常逼近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正是凭借“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王佐良语),穆旦一度被推到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前列,不少学者都试图通过“现代性”特征的寻找,进一步确证穆旦在新诗史的崇高地位。然而,一些研究者以“多样现代性”理论为支点对穆旦的“非中国化”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发生断裂的“非中国性”并不足以成就伟大诗人,穆旦只是一位优秀的模仿者。结合评论摘要7、8及相关资料,对穆旦诗歌的“非中国性”进行评析。

2。“晦涩”是西方现代诗学的重要范畴,它借助悖论、反讽、复义等技法努力寻求对丰富的潜在意蕴的开掘、对语言自身力量的突显。它不单是一种形式层面的诗艺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现代人丰富而不断裂变的生存体验、繁复而纷乱的精神世界的穷究与拷问,是伴随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而逐渐生成的。20世纪上半叶,尽管中国本土并不完全具备生成“晦涩”的社会土壤,但不少诗人已将其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建设的重要参照,如李金发、卞之琳、穆旦等。只是,只有到了穆旦,中国新诗才真正抵达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理想深处,成功表现出现代人“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结合第一、二个十年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探析从象征诗派到现代诗派再到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是如何真正完成对西方“晦涩”美学的深层接受的。

3。细读穆旦的《诗八首》,分析其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可参考王毅的《细读穆旦〈诗八首〉》(《名作欣赏》,1998[2])、郑敏的《诗人与矛盾》(《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孙玉石主编的《中国现代诗导读》(穆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诗八首》的解读部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