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学者散文(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写人物的,很有“世说新语”之味,又带有笔记小说之调。二类是状物的,这一类很特异,是显示他非凡悟性的领域。例如《酒》《城》《桥》等,已不简单的是传统写赋书怀之作,那是哲思与史学、灵感与理性的交织,看似摹物缘情,实则勾勒了人生哲理的隐喻……三类是言理的,这一类他写得最多。如《我与读书》《月是异邦明》《临渊而不羡鱼》《错错错》《王道》等。这些作品深得鲁迅、周作人散文的精髓,很有“文明批评”的味道,也带有玄学的色彩。在这里,他表现了对生活极其广泛的兴趣,小及日常琐事,大至天理人道,举凡人生所涉及的领域,均有冷眼静观的态度。仿佛一个历史老人,以苍凉、浑厚的声音,向我们诉说历史的旧迹。……张中行属于“知其人所长”又“知其蔽”的人。他论及国人文化心理,优劣分明,反省的也较为深刻。读他评析现存社会的短论,文人气过浓,不及鲁迅那样沉郁悲慨,火气完全隐在背后,以至给人一种隔岸观火之感。但细品一下,却有很现实性的东西在。

其实,张中行作品的耐读,除了哲思的高古之外,主要的,还是那悲欢之后的情思。当下学人中,钱锺书式的文笔,高傲不可攀,深邃博大自不必说,世人也景仰久之。张中行与钱氏不同,他的身上多了一种贫民化知识者的气质。所以他治学与为文,与书斋中的钱锺书差异较大,走的是另一条路。即用散文随笔的方式,写出既有学理,又有性灵的东西。读钱著,觉得是智者的挥洒,是纯书斋气的精英文本,先生的淡泊、幽默、超拔之趣略可感到。而看张中行的文章,则如一友人所谈,像一介“寒士”,以非贵族化口吻,道出了高深的学问。

孙郁:《张中行论》,载《当代作家评论》,1995(4)。

7。张中行的记人散文记的是“可传之人”。一个“传”字,已显露张中行记人散文“史”的精神。这“可传之人”又可分为两类:文化名人和普通百姓。张中行在记写这些人物时,笔墨主要集中于人物的文化成就、德行之美和怪异性格。文化成就、德行之美不失为“正”,可谓“正史”;怪异性格失之为“野”,堪称“野史”。张中行记写“可传之人”,取“篱下谈天”方式,这是方式之野;关注怪异性格,这是视角之野;坚执个人立场,这是态度之野。因此“三野”,足可称张中行的记人散文为“野史”。

写外貌、抓细节、烘托个性、归纳品格都是围绕所记人物服务的,属于张中行记人散文写人的技巧,偏重于形式特点。此外,张中行的记人散文还有幽默、感念、哲思等偏重于感兴情怀的风格因素。可以说,正是形式技巧和感兴情怀的和谐相融构成了张中行记人散文特殊的诗意蕴含。

黄伟林:《亦史亦诗亦哲亦痴——张中行记人散文论》,载《文艺研究》,1998(3)。

泛读作品

余秋雨:《山居笔记》

张中行:《负暄琐话》

金克木:《文化问题断想》

评论文献索引

李书磊。余秋雨评点。三联生活周刊,1995(2)。

朱大可。抹着文化口红游**文坛。朱大可等。十作家批判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余杰。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文学报,2000-03-02。

余秋雨。余秋雨的一封公开信——答余杰先生。文学报,2000-03-02。

徐林正。文化突围——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栾梅健。余秋雨评传。台北:台北读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李吟咏。学者散文的命脉。当代作家评论,1995(2)。

胡晓明。知识、学养与文化意识。文艺理论研究,1996(1)。

吴俊。斯人尚在文统未绝——关于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当代作家评论,1998(2)。

李润新。碧波千倾澄如练——简论季羡林散文的语言艺术。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3)。

董大中。读张中行先生随笔管见。文学自由谈,1996(1)。

拓展练习

1。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精辟地评说中国古代的散文:“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同优秀的抒情诗一样,讲究含蓄,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意境,讲究神韵,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羚羊挂角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理论家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说出来的比已经说出来的更为重要,更耐人寻味。”其实,这段话也可以用来概括季先生的散文特点,请选择几篇散文,分析他是如何达到上述艺术效果的。

2。在9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余秋雨现象”无疑是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关于“余秋雨现象”的文化意义,关于余秋雨的文化身份与价值定位,尤其对余秋雨的“誉”与“毁”,一度充斥媒体,随处可见。请查阅相关评论,组织一次讨论。

3。余秋雨的散文诚如评论摘要1至4中所言被赋予了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但对其散文本身的批评也屡屡不绝,尤其是被朱国华概括为“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样的流水生产线,[28]请以《文化苦旅》中的具体文本为例,分析这样的归纳是否有道理,并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对自己的影响。

4。张中行散文以“负暄体”而名闻天下,但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不仅仅是这种自然、随意的“闲话”风格,而更为主要的是散文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给人的启悟。请分析《晨光》这篇散文,谈谈哲理意蕴是如何表现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