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茶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茶馆》

内容提要

《茶馆》是工农兵戏剧文学中最具异质者,也是其成就最高者,何以如此的原因,恐怕要将其置入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的格局中,“五四”戏剧文学与工农兵戏剧文学的关系中,才能给以到位的认识。《茶馆》的创作特点有四:第一,高度的概括性与开放性,即“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一个茶馆及其兴衰,通过出入这茶馆的70多位身份不一的人物,对时代、社会、历史更替作了全方位的体现,更重要的则是,高度概括了历史、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即个人在历史、社会面前的无奈与不幸。第二,不是以抽象的阶级本质作为人物性格的核心,并对其给以政治性的判定,而是在社会、历史“总的合力”的作用下,写出了人物的丰富性、深刻性。第三,是其人像展览式的散文化的结构。这是现代话剧与传统话剧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第四,是其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语言——的风土化特点。

教学建议

1。从人物形象的设置、人物的语言方面分析《茶馆》的创作特色,体会其艺术魅力。

2。参阅摘要1和摘要3,讨论《茶馆》的主题内涵应作何解读。

3。以拓展练习3为主题展开课堂讨论,比较不同时代的评价差异之缘由。

精读作品

老舍:《茶馆》

评论摘要

1。与其简单地说《茶馆》的主题内涵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此剧的主题内涵在于揭示专制政体高压下的国民性。所谓《茶馆》“调子低沉”,其实不过是因为剧中寓有深沉的认识意义,能使人联想到这种种国民性的构成因素的历史延续性。但剧中也暗示了希望,主要表现在受迫害者已从自身惨痛的一生中省悟到自身的弱点,而在临终前完成了扬弃自身弱点的自我否定。这大概就是《茶馆》一剧的哲学意义。

洪忠煌:《〈茶馆〉主题新释》,载《烟台大学学报》,1991(2)。

2。“开口就响”,这是老舍戏剧中刻画人物最重要的语言手段。《茶馆》中前前后后有七十多人登场,有名有姓的也有五十多。这么多人物如果都要靠冲突和情节来塑造,恐怕非搞连台本戏不可,可老舍却能在一个短短的三幕剧中把人物刻画得眉眼分明,其“秘诀”也无不是借助于“开口就响”的语言手段。“开口就响”的关键在于“怎么说”。老舍认为,“性格各殊,谈吐各异”,“说什么”只是传达内容,而“怎么说”才显出性格。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性格,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剧作家只注意人物“说什么”,而对“怎么说”却掉以轻心。这种只注意“说什么”的对话,必然是报告式的,缺乏性格色彩。所以老舍非常强调“怎么说”。他说:“说什么可以泛泛交代,怎么说却必须洞悉人物性格,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说什么可以不考虑出奇制胜,怎么说却要求语出惊人。”

王新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81~83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要深入挖掘《茶馆》的底蕴,我们必须摆脱掉宏大叙事的习惯性单一视角来分析作品。结合时局风向和作家的个性心理,我们可以发现,老舍的《茶馆》是一次比较纯粹的私人叙事,是真正贯注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一次写作实践。

1949年以后的老舍一直在配合政治需要歌颂新社会,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作家获得了短暂的相对创作自由,这使老舍的私人叙事获得了外部环境条件。而一旦政治气氛允许老舍先生采用私人叙事,他会有哪些情感要宣泄到作品中去呢?我们的答案是:末世情怀。末世感是老舍终身不变的文化气质。

……80年代初《茶馆》出访西欧时,外国的观众也看出了《茶馆》主题不是简单的宣传革命的合理性,而是显得“模棱两可”:“对一个欧洲人来说,《茶馆》的故事最异乎寻常、最动人心弦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悲剧情调。随着岁月的流逝,茶馆逐渐衰落、破败,原来那种热气腾腾的景象消失了,变得黯淡、萧索、阴冷起来,使人感到整个社会都在滑向一种毫无生气、单调而窒息的境地。”“这一怀旧的、模棱两可的诀别之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是用现实主义但又富于幽默味道的手法表演的。”

所以,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茶馆》的主题是凭吊那些在末世中被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这是将《茶馆》作为老舍的私人叙事解读后得出的结论。

即使从宏大叙事的视角看,《茶馆》的主题也不是“葬送三个时代”,而是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一个象征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唱一曲挽歌。

周光凡:《〈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载《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3)。

泛读作品

老舍:《龙须沟》

评论文献索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