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老 舍(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钱理群:《名作重读》,246~247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老舍所最常讽刺的是什么东西呢?妥协,敷衍。统一了所有的老舍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的,是怯懦。因为怯懦,什么事情也不走极端,总是折中,在折中下求息事宁人,在折中下将人情安排在最走得圆通的余俗里。因为怯懦事情可以退一步想,这样便永没有改革,永没有进取,用自欺的知足,平安地糊涂地沉寂下去。这样,灰色的人生便绘就了。拆开来,是灰色的人物,凑起来,是灰色的社会。这是老舍讽刺的总目标,大中心。

李长之:《〈离婚〉》,载《文学季刊》创刊号,1934-01。

泛读作品

老舍:《二马》《我这一辈子》《离婚》《四世同堂》《断魂枪》《正红旗下》

评论文献索引

史承钧。试论解放后老舍对《骆驼祥子》的修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4)。

王静波。虎妞形象再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1)。

曾广灿。老舍研究纵览(1929—1986)。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周关东。老舍小说比喻撷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樊骏。认识老舍。文学评论,1996(5~6)。

孔范今。解读老舍:他的文化启蒙主义的特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1)。

王源。“京味”老舍。东岳论丛,2002(4)。

谢昭新。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文学评论,2003(5)。

吴小美、古世仓。拓展与沉寂近十年的老舍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

舒乙。重读老舍小说。图书馆杂志,2007(5)。

陈思和。《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

古世仓,吴小美。论老舍“幽默”的主客体统一性。文艺研究,2005(11)。

吴小美,李向辉。老舍的生死观。文学评论,2006(5)。

张斌。老舍文化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及其精神内涵。齐鲁学刊,2007(4)。

谢昭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论老舍小说的理想爱情叙事。文学评论,2008(1)。

吴效刚。老舍的自由心态与其小说的人本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9(4)。

拓展练习

1。运用各种方法、从各种角度深入研究《骆驼祥子》的成果不断出现。赵园从“城市与人”的角度,认为老舍是“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1];蓝棣之运用精神分析学对《骆驼祥子》作“症候”分析,指出《骆驼祥子》的“心理原型”是“一个年轻的无产阶级男子,在资产阶级老女子的**和腐蚀下,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堕落的故事”[2];王润华通过《骆驼祥子》与《黑暗的心》的比较,指出小说主题意义结构是“城市,现代文明大城市才是英雄人类的敌人。祥子与虎妞,不管如何强健,最后身心都被毁灭了”,从而“也突破了只有关心中国社会问题的狭窄的小说领域”[3]。《骆驼祥子》蕴涵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与艺术资源被不断挖掘,对此要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2。老舍在他的《谈幽默》(1936年8月16日《宇宙风》第23期)中明确说过:“不管别的,只管逗笑”,“是滑稽”,是“闹戏”;“假若幽默也可以分等的话,这是最下级的幽默”,因为它“只为逗笑,而忽略了——或根本缺乏——那‘笑的哲人’的态度”。你如何理解这段话,试就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3。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老舍的小说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之多是首屈一指的,几乎无人能比。有别人替他改编的,如他的小说《骆驼祥子》被改编成话剧、评剧、电影、戏曲等,《四世同堂》《鼓书艺人》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小说《月牙儿》《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离婚》《阳光》被改编为电影,其最后的绝唱《正红旗下》也被李龙云改编成话剧;也有他自己改编的,像短篇小说《马裤先生》被他改编成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1935年9月发表的《断魂枪》被他改编成三幕四场话剧《五虎断魂枪》,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被他改写成话剧《方珍珠》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的小说中有戏剧性的因子,适合于改编,并因此得到编剧、导演的青睐。你能说出老舍小说中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吗?(提示:情节的单纯与集中、故事的传奇色彩、通过冲突来刻画人物、善写人物对话等)

4。老舍小说“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作家那份对北京独有的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地方风韵、特有的传神的“京味”语言、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及深所显现出的文化趣味。试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