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女性散文(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孙郁:《人间屑语——关于素素的散文》,载《当代作家评论》,1995(6)。

6。表现这种个人和人类追求的宿命的,突出的还有女作家筱敏。

筱敏和一平都有着宽广的思想视野,相当数量的篇章,颇类文论家说的“宏大叙事”;然而即使如此,他们也都是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并非横空出世般的鸟瞰历史,俯视众生。尤其筱敏,不论她的目力远至哪一方时空,最后仍然回到人类个体的渺小,庸常,柔弱,无助中去。对她来说,也许正因为来源于生存困境的切身体验,才产生了反抗的热情和迢遥的梦想。她的爱和愤怒都是炽烈的,悲凉是彻骨的;写作的时候,她只能独自一人在极地来回奔跑。在早期,她的作品有一种东方的宁静,其实追求宁静,很可能出于心灵深处的不安。后来,当她以暴风雨,以火,以流沙,以长长的涡漩击破这宁静之后,原来的镜面再也无法修复;至此,一种更富于现代特征的冲突随之显现出来了。

也许是同为女性,筱敏对妇女的命运特别关注,充满悲悯之情。在一个男性中心社会里,妇女所处是最卑微、最无力的地位。筱敏有系列的篇章,如《瑶山女》《倾听平凡》《无法吟唱》等,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妇女,是平凡的生存和无声的消殒。灰色,是作者个人生命和生活的原色。这些作品,活动着她的影子,是自己与他者在平凡、孤独、日常生活悲剧的弦索中的回应与共鸣。她走出私人房间而闯入公共空间是必然的。由于她要求自己的文字忠实于自己,所以,她在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文学倾向、题材、主题,都不是美学意义上的寻找,而是命运的发现,带有命运自身的逻辑。……而神话,传说,历史中的女性,则是从另外的方位折射出来的关于当代女性的命运的镜像。如山鬼,她的独处是自由而悲苦的,“呼喊着人的名字,山鬼就痛哭”……总之,迄今为止,除了梦想,一无所有;作为妇女,根本无由确定个体的生存。或者正如筱敏所说:“正是一个不死梦想,找出我们生存处境的何其不堪!”

筱敏的文字存在着两大人物谱系,除了妇女,就是知识分子。对于知识分子,如果不是出于对责任的追问,她大抵是从孤独、脆弱的方面加以观察和理解的。的确,这是无权无势的一群,甚至是无皮可附轻如鸿毛的一群,这是无根的一群,漂泊的一群,享受着内心自由却又担戴着重重枷锁的一群。知识者唯以理性自觉卓立于世,然而他们的命运,在传统社会中与妇女大致相同,只有极少数才能获得上帝的宠幸。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载《书屋》,2000(3)。

7。当时间进入90年代,一群南国“白领丽人”借助传媒“环佩叮当、风姿绰约”地走进都市大众阅读的视野,这一看似轻浅浮华的文化现象,实则从一个角度告知了生活与时代的大变迁:新的经济秩序已经给个性化散文写作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小品文复兴的时代真正来临。而这一时代的背景,正是传统的意识形态为新的经济生活所颠覆。“小女人散文”正是这种经济化时代的产物,其文化产品商品化、大众文化工业操作化特点,也正体现了市场行为在文化领域里的渗透。

在“小女人散文”的文化特性里包含有值得重视的文学变革因素,尽管这不是它所刻意追求的。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对“小”的审美形态和“闲”的审美心态的认同上。“小女人散文”作品,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一种日常生活话语;特别是当“主流话语”在一度的沉溺后又开始浮出,被称作“美文”的散文也在不断地弘扬“文化”或制造“思想”时,那些被冠以“小女人”头衔的“小”散文,却丝毫不以“大男人”的意志力为转移,而是大批量地用她们特有的“坦率真挚”的民间口头语言来填满稿纸的空格,虽然没有写出多少“文化”和“思想”,但却比衬出一种当下的语境。

刘萌:《“小女人散文”价值论》,载《文艺评论》,1998(2)。

泛读作品

梅志:《往事如烟》

张抗抗:《大荒冰河》

素素:《就做一个红粉知己》

评论文献索引

楼肇明,等。内心的蚂蚁·第二性独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李华珍。中国新时期女性散文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刘萌。“自我”的窗口“心灵”的声音——当代女性散文创作论。文艺评论,1997(5)。

刘思谦。爱是什么——兼谈90年代女性散文中的两性之爱。文艺评论,1999(3)。

王尧。寻找精神栖处时的独语。当代作家评论,2001(2)。

刘钊。现代文化建构中的中国女性散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王虹艳。女性散文与汉语散文新思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郭海鹰。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一道绚丽风景——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散文”。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刘钊。论90年代“女性散文”的概念界定。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3)。

陈振华。论新时期以来女性散文中的女人形象。当代文坛,2005(6)。

拓展练习

1。以张洁、杨绛等为代表的女性散文在新时期文学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近些年来,很多的批评家和作家都对以“小女人散文”为代表的女性创作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例如被斥为“女性散文创作的歪风”,甚而被提升到“文艺史上的教训”。对此,有论者指出其误区在于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为人们在谈到女性人类、自我社会、女性经验社会经验时,往往自觉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而且还潜在的赋予两者以等级划分,并以后者遮蔽和否定前者。[29]请选择90年代女性散文中的一些篇章进行分析,谈谈你对“小女人散文”的看法。

2。张抗抗是一个有着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但是她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她的散文创作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性,这就使得她的散文既有女性作品中不多见的大气,又不乏女性作品通常可见的秀气,请选取几篇她的散文进行分析,说明其特点。

3。王英琦因为其强烈的反叛意识和自主精神,被评价为“雄化的女性”,她有一篇题为《被“造成”的女人》的散文,表达了鲜明的女性意识。请以此作为理解女性意识的一个切入口,参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谈谈你如何理解男女双性之间的关系,作为女性创作的突围在哪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