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张爱玲(第2页)
6。七巧是特殊文化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张爱玲正视心理的事实,而且她在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个时代的可爱与可怕。张爱玲喜欢描写旧时上流阶级的没落,她的情感一方面是因害怕而惊退,另一方面是多少有点留恋——这种情感表达得最强烈的是在《金锁记》里。一个出身不高的女子,尽管她自己不乐意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罪恶之中,最后她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化的典型人物。七巧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是她自己各种巴望、考虑、情感的奴隶。张爱玲兼顾到七巧的性格和社会,使她的一生,更经得起我们道德性的玩味。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266~267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沉香屑》就表面看来,似乎是写主人公葛薇龙由良沦“娼”的辛酸经历,但是当作者有意识地将葛薇龙和她的姑妈梁太太并置于一起,她们构成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冲突关系,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互补和对照:如果说小说中葛薇龙的故事是梁太太前半生的复制,那么,梁太太则在小说中为葛薇龙的未来进行了预演,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拼盘于同一时空,共同完成对一个寡妇全部人生的演绎。
《沉香屑》中的女性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却没有半点现代女性的追求,对比一下鲁迅笔下《伤逝》中的子君,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梁太太和葛薇龙诸人并无半点女性独立意识,相反,她们都心甘情愿做妓,在她们身上,精神上的一切追求全都落空。
黄修己:《张爱玲名作欣赏》,50、54页,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泛读作品
张爱玲:《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红玫瑰与白玫瑰》
评论文献索引
赵园。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3)。
严家炎。张爱玲和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3)。
刘川鄂。多姿的结构繁复的语象——张爱玲前期小说艺术片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4)。
王枫。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3)。
李继凯。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异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3)。
范智宏。在“古老的记忆”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文学评论,1993(6)。
邵迎建。重读张爱玲《金锁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3)。
刘思谦。张爱玲:走向女性神话。“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宋家宏。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曹七巧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许子东。张爱玲与二十世纪中文文学。呐喊与流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解志熙。“反传奇的传奇”及其他:论张爱玲叙事艺术的成就与限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
拓展练习
1。鲁迅与张爱玲分属于两个文化时代、两个性别阵营,在政治立场、文学观念上都有着很大差异,然而,二者在精神层面的相似点却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如傅雷最早指出:《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于青也在《张爱玲传》中指出:“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里‘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和批判,则是张爱玲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是对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在此,以国民劣根批判为切入点,沿着“被食—自食—食人”这一循环链,对《狂人日记》与《金锁记》进行比较评析。
2。鲁迅与张爱玲的作品,都有一种悲观、虚无的气息弥散其中,带给读者一种彻骨寒意。如鲁迅认为人的生命终点不过是“坟”,“我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实有’”。可是面对彻底虚无,鲁迅又以“反抗绝望”的态度赋予了人生积极的意义。《野草》中的“死火”意象就非常出色地寄寓了鲁迅这一人生哲学。然而,面对虚无,张爱玲却不如鲁迅那般彻底否定,她认为,人生若从整体来看,其底色是“苍凉”的,但若从小处看、细处看、局部看,皆为真实的、发散着亮光的。可以说,对虚无世界的恐怖更增加了她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以鲁迅《野草·过客》与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为比较对象,对鲁、张二人在精神指向上的异同做一评析。
3。月亮意象在张爱玲作品中俯拾即是。在《金锁记》中,这一意象使用达到顶峰,全文共九处写到月亮。月亮不仅渲染着全篇情绪的悲凉,更将故事的悲剧性和深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重点分析小说首、尾对月亮的描写,分析其对小说的情节推动、氛围营造、主题深化发挥的重要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