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讨论

下面结合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结果,深入讨论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过程中以及模型结果等方面的几个问题。

1。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特殊性

根据研究生群体与一般员工群体在目的、身份、职责等方面的差异性,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在研究方法上与一般员工群体有三点不同之处。

首先,研究生的绩效标准难以确定。一般对于员工胜任特征的评价方法都是先确定绩效标准,再对优秀组和普通组分别进行访谈来提取胜任特征。而研究生的绩效标准较难确定,因为不能用单一的考核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好坏,也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评价标准。此外,研究生既是来学习的,也是来做事的。前一种身份是“消费者”,从校园中吸收知识和资源;后一种身份是“员工”,为学校、学院、实验室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研究生的这种特殊性就注定了该群体的胜任特征的建立不能照搬以往的研究模式。

其次,访谈对象并非研究生群体本身。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本研究并没有选择访谈研究生群体本身,而是访谈最了解研究生的专家群体,包括研究生导师以及博士生。因为这些专家对研究生有着广泛的接触和深刻的了解,能够全面地、客观地、准确地对研究生进行评价。

最后,访谈方法和编码方法与经典胜任特征构建方法的不同之处。在访谈方法上,本研究的访谈方法采取了专家概括法和关键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要求“专家”回忆“别人”的关键事件较困难,尤其是专家无法了解研究生在关键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内心主观感受,因此,不能完全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第二,考虑到专家往往接触过大量的研究生,拥有丰富的培养经验,因此,专家的概括会有权威性、代表性和说服力。

2。研究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的初步构建

以往针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研究较少,缺乏已有的研究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少数的几个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往往是以Spencer的《通用胜任特征编码词典》为基础进行编码的。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欠妥的,在研究中我们的切身体会是,研究生的胜任特征不同于一般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并且Spee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中也明确提到,《通用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并不适用于“研究人员”[1]。鉴于此,本研究对国内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综合分析了跨领域、跨学科的若干胜任特征,以此作为编码的起点。在实际编码过程中,根据被访者提到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对文献提取的各个特征进行不断的完善,整个编码阶段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本研究初步建立起的研究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为未来同类的研究打下基础。

3。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因素

(1)被试类别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在道德与诚实维度,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术方面的,研究生导师有着丰富的学术科研经验,科学态度严谨、学术素养深厚,因此,对研究生在科研上的道德与诚实要求很高,绝对不能出现数据作假的现象。另一个原因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导师也曾反复提到,导师很看重学生的为人是否忠厚、道德,处事是否注礼仪、有礼貌、重礼节等,与导师提到的“做事先做人”的特征相吻合。而研究生毕业生相对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都较为欠缺,因此,缺乏对道德与诚实这个维度的深刻的体会。

在尽责性维度中,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博士生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随着人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责任感也会增强。因此,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生均对研究生的责任和义务要求较高,在科研学术和为人处世方面能够表现出尽责性,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硕士毕业生由于相对年龄较小,成熟度较低,因此并未体会到尽责性的重要,可能会较多地受到非学业事情的干扰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人际关系维度中,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低于博士生的评分;硕士毕业生的评分显著地低于博士生的评分。可能的原因是高校普遍对博士生的论文要求较高,因此,博士生凭一己之力很难出色地完成科研任务,写出漂亮的文章等,因此,博士生在学术科研期间需要较多地和他人打交道,于是对人际的敏感性、洞察力、友好性等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希望研究生能够具备良好的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来应对未来的挑战。而研究生导师在做研究的时候拥有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可以将任务下达给学生、同事等共同协助进行研究,因此对人际关系则不是非常看重。

(2)导师经验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人际关系维度上资深导师较普通导师会更为看重,一方面,人际洞察力和敏感性不仅在研究生阶段是重要的,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资深导师更多地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考虑,更倾向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些资深导师在访谈中也曾提到,更加喜欢在毕业后与老师经常来往的学生,这种学生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均有很多交往,能够准确地感受到他人的需要,这样便能够更好地与导师沟通和交流,很好地融入实验室群体当中,有利于其在研究生阶段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资深导师较普通导师更加看重灵活性维度。灵活性包括了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变通思维等,资深导师可能会对研究生要求较为严格甚至苛刻,这种培养方式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灵活性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及行为朝着导师要求的方向发展,去努力适应导师的指导风格。此外,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以及实践项目上都会遇到许多与所学内容不一致,或者与预期的结果不相同的情境,这时就需要具备应变能力来适应并解决问题。普通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可能没有那么苛刻,并且在培养过程中会更多地运用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因此,对灵活性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最后,资深导师较普通导师更加看重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导师所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越多,学生的去向就越广泛,工作类型越丰富。因此,有经验的导师会更加注重研究生是否对自己的学术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希望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能够有明确的定位,能够有目的性地学习而不是盲目地学习,所以更加要求研究生规划好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普通导师由于接触的研究生数量相对较少,更多地局限于对学生学业上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和未来选择上的要求则相对较为宽松。

(3)学校类别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学生培养的目标有着本质性的差异,对于研究生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985”工程高校的定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代表了中国高校的最高水平,这类高校最注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211”工程高校虽然不及“985”工程高校优秀,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没有进入上述两项工程但有硕士、博士授权点的高校”可能办学能力或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侧重于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其他大学”则对研究生的要求较低,培养目标更多的是实践和应用人才,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完善。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我监控维度上,“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被试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被试的评分,结果达到了良好的一致性。不难看出,与这三类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为宽松,学生的行为较为自由散漫,缺少学校和导师的约束,学生可能是为了“混文凭”,学校和导师也疏于管理。因此,对“自我监控”的要求较低。

在综合分析维度上,“研究型大学”以及“研究教学型大学”两类被试的评分显著高于“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两类被试的评分。因为“研究型大学”以及“研究教学型大学”的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办学效益都较为突出,对研究生的要求严格,培养目标侧重于研究型,因此较另外两类普通大学而言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综合分析能力在科研中有着普遍的体现,比如,文献的阅读、论文的撰写以及学术讨论等方面都需要头脑清晰,条理清楚,体现出科学思维能力。

在独立性维度上,“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被试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的评分,结果达到了良好的一致性。不难看出,与这三类大学的被试相比,“教学型大学”的被试对学生的独立性要求不高,因为“教学型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而独立性更多地体现在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地科研操作能力、独立地论文撰写能力等方面,因此,与科研能力相关更高。

来自不同类型高校的被试对研究生胜任特征不同条目在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启示我们,不同性质的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有所不同,因而研究生的“工作内容”也会有所不同。鉴于此,胜任该类型大学的研究生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异。考虑到本研究构建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的目的是为研究生选拔,尤其是为研究生复试提供标准,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或许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学类型,分别构建适合于该类大学的研究生胜任特征,作为该类型大学研究生选拔的标准和依据。本研究在访谈阶段主要选取的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学中的优秀研究生导师,考虑到学校性质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的影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扩大访谈对象的代表性,选择部分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的导师进行访谈。

4。模型中胜任特征的数量

Spencer曾表明胜任特征模型中不应包含过多的胜任特征,应根据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的“7±2”原则进行取舍,因此,胜任特征中究竟需要囊括多少胜任特征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问题[1]。过多、过全的特征会造成模糊、泛化以及缺少针对性,还会使得编码阶段的归类难度加大,编码一致性降低。

因此,本研究在访谈编码阶段共提取了6个胜任特征群的17项胜任特征,并根据问卷结果对胜任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筛选,最终提取了6个特征群的11项胜任特征。尽量使得胜任特征模型内容广泛并有针对性。

5。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跨文化的异同

我国研究者孙晓敏对国外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梳理,共总结了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管理能力、个人自律、人际关系和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这6大类胜任特征群的13项胜任特征[2]。本研究得到的模型与该研究在特征群上相吻合,但具体的胜任特征又不尽相同。

比如,“主动性”“坚持性”“计划与组织能力”“自我发展”特征与国外研究相同,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然而有3个特征在国外研究中较少提到,分别是“自我监控”“领悟能力”“执行力”。“自我监控”要求学生具备监督和控制自己的能力,避免诸如“拖延”“懒惰”等行为的发生。国内大学的环境较为自由,学生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束缚,容易出现因缺少对自己的控制而耽误了学业等现象,而国外则是一如既往的自由教育,学生会习惯于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因此对“自我监控”涉及较少。“领悟能力”要求学生的悟性强,能够一点就通,这在国外的模型中没有涉及,可能也是因为国外的导师资源丰富,每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人数较少,因此,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某一个学生进行详细指导。而国内的导师资源紧缺,学生数量多,所以更加要求学生有领悟能力。“执行力”要求学生能够高效地落实任务,是一种付诸实践的能力。由于研究生缺少严格的管理和督促,因此,执行力我国研究生完成任务和落实计划所必备的能力。

(五)结论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11项胜任特征,分别是领悟能力、综合分析、坚持性、主动性、计划与组织、执行力、自我监控、道德与诚实、尽责性、团队合作和本领域的承诺。这11项胜任特征能够将心理学专业的优秀研究生和一般研究生有效地区分开来。

这11项胜任特征经过聚类分析,可以归为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管理能力、个人自律、人际能力和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6大胜任特征群。以后的研究应致力于编制出“研究生”或“研究人员”的胜任特征词典,并对胜任特征的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探索出跨专业的研究生通用胜任特征模型。

表3-42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

续表

续表

附录

附录一: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访谈提纲

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