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割据(第2页)
普鲁士人是立陶宛人的一支,居住在维斯瓦河和涅曼河之间的地区。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波兰诸侯和教皇英诺森三世先后想征服普鲁士,但都没有得逞。为征服普鲁士,波兰的马佐维亚公爵康拉德向条顿骑士团求援。这是一种引狼入室的政策,后患无穷。1230年,双方立约:骑士团负责进攻普鲁士,康拉德答应把托伦和赫诺翁之间一块地方给骑士团作为报偿。教皇和德皇事先都知晓此事,并授权骑士团统治普鲁士。条顿骑士团久经沙场,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优良的装备,很快占领整个普鲁士。普鲁士人发动无数次起义反抗入侵者,其中以1242年的起义规模最大,但都被镇压下去。1236年,被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打败的立窝尼亚骑士团(又名圣剑骑士团)向条顿骑士团求援。1237年,双方合并(1525年恢复独立,1561年被解散),统治着波罗的海东岸和南岸大片土地。1308年,条顿骑士团出兵占领但泽,势力达到东波美拉尼亚,切断了波兰的出海口。1386年,波兰与立陶宛联合。1410年7月,两国联军在格伦瓦德(今波兰的斯提姆巴尔克)击败条顿骑士团主力2万余人。团长丧命,骑士团势力衰落。1466年,双方签订《托伦条约》,波兰收复但泽、托伦、马林堡和波美拉尼亚,得到波罗的海出海口;骑士团仍据有普鲁士,但是成为波兰的附庸,首都迁往科尼斯堡。
这样,德国封建主对西斯拉夫人的侵略和扩张的结果是,形成了一批独立性很强的德意志国家,不仅使德国的政治重心东移,而且改变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力量对比,易北河以东的德国诸侯在德国政治舞台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诸侯同样反对建立强有力的王权,使德国的统一更加困难。恩格斯说:“德国的发展还有一点是极其特殊的,这就是:最终共同瓜分了整个德国的两个帝国组成部分,都不纯粹是德意志的,而是在被征服的斯拉夫人土地上建立的殖民地:奥地利是巴伐利亚的殖民地,勃兰登堡是萨克森的殖民地;它们所以在德国内部取得了政权,仅仅是因为它们依靠了国外的、非德意志的领地:奥地利依靠了匈牙利(更不用说波希米亚了),勃兰登堡依靠了普鲁士。”[23]
五、《金玺诏书》和德国皇权的衰落
由于德国封建主阶级顽固奉行侵略意大利和西斯拉夫人地区的政策,到13世纪终于出现没有皇帝的大空位时期。与此同时,大小诸侯甚至骑士和自由城市的权力与日俱增,他们除行政权外,还渐渐拥有立法、司法、军事和财政等大权,甚至有自己的等级代表会议邦议会,俨然一邦之君主。这种情况,势必在法律上有所反映。
1257年,德国进行了一次国王选举,有两个外国人同时当选,谁也无法上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有七个大诸侯参加选举,即科隆、美因茨和特里尔三个大主教,还有萨克森公爵、巴拉丁伯爵、勃兰登堡侯爵和捷克国王。在斯拉夫人土地上兴起的勃兰登堡和捷克,在德国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这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由七大诸侯选举皇帝的事件。后来,大诸侯为确保自己的利益,避免出现强大的王权,往往选举小邦诸侯当皇帝。例如,1273年当选的鲁道夫一世(哈布斯堡王朝),1292年当选的阿道夫(那骚伯爵)和1309年当选的亨利七世(卢森堡王朝)都是如此。1356年,亨利七世的孙子颁布《金玺诏书》(又译《黄金诏书》,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从法律上正式肯定七大诸侯(他们从此被称为“选侯”)享有选举皇帝的特权。
《金玺诏书》肯定了七大选侯享有一般诸侯所没有的特权地位,称之为帝国的“柱石”和“七只烛台”,他们“共同发出的光辉照耀这个神圣的帝国”。诏书声称为消除选侯内部将来分裂的危险,决定实行选侯选皇帝的制度。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负责召集,各选侯接到通知三个月内来到法兰克福(美因)进行选举,多数做出的选择应视为全体一致通过(少数服从多数)。诏书认为七大选侯的地位等同于皇帝,是皇帝“最亲密的朋友”,甚至是皇帝“身体的一部分”,策划杀死选侯不论已遂未遂,均以叛国罪处死。《金玺诏书》还仔细规定了选侯的座次、投票次序和行进次序,任何人不得违反。
《金玺诏书》承认选侯在自己邦国里享有大部分统治权,如收税权、矿山开采权、铸币权、地产买卖权、审判权等,皇帝不得干涉。为保持选侯的封邑、领地、荣誉和权利的完整,选侯实行长子继承制。皇帝赐给城市或任何人的权利、特恩权,不得有损选侯的“自由、司法权、权利、荣誉和领地”,否则均属无效。诏书还规定:城市之间缔结的同盟或条约,不经领主许可无效;领主的附庸逃往城市,限期一月送还,否则罚款。[24]
《金玺诏书》标志着德国分裂割据的合法化,标志着诸侯对皇帝和中央集权的胜利,也是德国封建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称《金玺诏书》是“德国多头政治的根本法”[25]。从此时起直到1648年,诏书一直具有法律效力。诏书确立的选侯选皇帝制度后患无穷,是妨碍德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恩格斯说:“皇帝要由选举决定,这就绝对不容许一个王朝的权力成为民族的体现,相反地只要各诸侯开始感到某皇室的权力变得过分强大,就经常引起——尤其是在有决定意义的十五世纪——王朝的更替。”[26]
六、15世纪的德国
自《金玺诏书》颁布起到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前夕,德国诸侯,特别是选侯的权力急剧上升,皇权日益衰落。在这段时间里共有七位国王或皇帝(在罗马加冕后称皇帝,否则只是国王),他们大多是小诸侯当选(选侯亲自出马的有一位),只能唯大诸侯马首是瞻,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外,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去德国,根本不过问,也不可能过问德国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大事取决于诸侯,特别是选侯把持的帝国议会。我们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始召开帝国议会,但从现有资料可以断定它从15世纪初起已在德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了。会议由皇帝主持召开,但“不能逾越法律和正义许可的范围。如果不先召开全帝国议会,他不能强迫诸侯和自由城镇服从他的任何特殊要求”;“议会表决重要议案时,按惯例只有三票权,或三票选举权:一票归选侯,第二票归诸侯,第三票归自由城镇的代表。……其中有两票赞成,就认为有了结果或成立。帝国的每个诸侯,不论到会或缺席,每个自由城镇也一样,必须服从议会的决定,否则照章严惩”。[27]三票中诸侯有两票,任何违背诸侯利益的议案休想通过,它不过是诸侯专权的工具和装饰品。15世纪,德国最有势力的大诸侯有: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萨克森的维丁家族、巴伐利亚和巴拉丁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黑森家族、符腾堡公爵和吕内堡公爵等。
由于皇权衰落和诸侯专权,罗马教会的势力必然猖獗。以15世纪末的科隆为例,竟有大教堂11个、教区教堂19个、修道院22个、女修道院76个,每天做弥撒1000多次。在西吉斯蒙一世(1411—1437年在位)和弗里德里希三世(1440—1493年在位)时期,教皇代表有权出席帝国议会,他不到会议便不能召开。帝国官员不能独自提出议案,必须与教皇代表协商共同提出。经济方面的搜刮更是花样翻新,什一税、首年捐、巡视费、吃空额、出售赎罪券等,应有尽有。
不驱逐罗马教会的势力,不结束诸侯的分裂割据,德国便没有出路。
1486年,当弗里德里希三世还健在时,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一世(1486—1519年在位)就当选为德王,参与处理德国政治事务。当时的国际形势是严峻的:在东方,匈牙利兼并奥地利(1485年)和捷克(1486年)后成为中欧强国,波兰日益强大;在西方,勃艮第公国先后兼并尼德兰和洛林,企图进一步占领科隆,法国也流露出向东扩张的意图。西南德意志和瑞士边境的农民反抗斗争日益加强,从零星斗争逐渐发展到联合行动。1431年和1440年,沃尔姆斯爆发农民和平民起义。1439年,斯特拉斯堡附近的农民举着绘有农民鞋的旗帜反对法军的掠夺。这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以农民鞋为旗帜进行反抗斗争。1444年8月,阿尔萨斯一带正式出现“鞋会”组织。[28]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反对罗马教会的斗争也在发展。德国的神秘主义者早就创办以改革宗教和教育青年为目的的“共同生活兄弟会”,并直接研究《圣经》,寻找得救之道。他们在各地兴办学校培养青年,像伊拉斯谟、罗伊希林、路德等人都在这种学校里受过教育。连德国的诸侯,也不满教会势力的猖獗。萨克森、勃兰登堡、奥地利等大诸侯,纷纷建立自己的不受罗马控制的邦教会。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惊呼,教皇在德国的收入比皇帝多100倍,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为了应付局势,德国的哈布斯堡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马克西米连一世娶勃艮第公爵独生女为妻,陪嫁是尼德兰;不久又乘机收复维也纳(1490年),使东西局势暂时稳定下来。然而,这次联姻虽使德国得到所谓勃艮第遗产,但法国却认为这些遗产应属法国而决心收回,两国关系复杂化了。二是改革政治、司法和税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抵御外敌入侵和镇压日益强大的人民运动。为此,马克西米连一世于1488年建立士瓦本同盟,作为推行自己政策的有效工具。虽然同盟内部矛盾重重,美因茨大主教一伙人把持了同盟的领导权,但他们在镇压农民反抗和维护封建统治上是一致的,并在镇压1525年的农民战争中起到了主要刽子手的作用。意大利战争爆发后,马克西米连一世召开一系列的帝国议会,提出建立常备军、成立帝国法院和征收普通税等方案,史称“帝国改革方案”。这些改革是必要的,但遭到以美因茨大主教为首的诸侯们的抵制,难以实现。在1500年的奥格斯堡会议上,他们迫使马克西米连一世承认其一直拒绝成立的帝国枢密院。枢密院由17人组成:主席1人,由皇帝或其代表担任;6位选侯;8位诸侯和2位城市的代表。选侯中1人常驻会议,皇帝缺席时任主席。枢密院的权限很大,有权决定内政和外交一切大事。选侯和诸侯的代表在枢密院里占绝大多数,不经他们同意不可能做出任何决定。所以,枢密院的成立是《金玺诏书》的补充和发展,是德国皇权更加衰落的象征。正如恩格斯所说:“它企图像路易十一那样实行中央集权,但是,尽管采用了各种阴谋诡计和残暴手段,结果也只是维系住奥地利的世袭领地,除此之外一无所成。”[29]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有许多繁荣的城市,并在反对封建贵族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赢得胜利,形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就是两个著名的代表。
威尼斯原是濒临亚得里亚海湾的渔村,民族大迁徙时期先后属于几个日耳曼人王国,7、8世纪时是公国,设有总督。9、10世纪,工商业日趋发达,始建共和国。1082年,拜占庭皇帝允其在帝国境内设立商站和进行免税贸易。1204年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威尼斯除夺得大量财富外,还占有拜占庭的许多领土,如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马尔马拉海沿岸许多港口和部分君士坦丁堡等,一跃成为地中海强国。1284年起铸造金币杜卡特,这种金币是当时欧洲的通用货币。威尼斯每年收入100万杜卡特,等于法国的收入,超过英国和西班牙。1379年,威尼斯击败劲敌热那亚舰队,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贸易。威尼斯有发达的造船、纺织和玻璃制造业,最多时有造船工匠6000人、水手25000人,从事呢绒和纺织生产者有16000人。
威尼斯是一个商人贵族共和国。大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有议员480人,由名列“黄金簿”上的少数贵族世家中选举产生。小议会是政府,由6名议员组成,帮助总督处理日常事务。总督是国家元首,终身任职。元老院决定国家大政方针,有120名议员,由大议会和上届元老院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是四十人委员会。14世纪初设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委员会有权秘密监督总督、议会和每一个公民,有权秘密审案判决。威尼斯国家有强大的武装部队,有步骑兵约4万人。
1453年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夺去了威尼斯的许多东方据点。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商路以及商业中心西移大西洋沿岸,对威尼斯是沉重的打击。威尼斯从此走向衰落。
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中部,地处北方至罗马的中途。11、12世纪,佛罗伦萨工商业渐渐发展,成为帝国城市。1155年,佛罗伦萨获自治权,建立城市共和国。佛罗伦萨的商人和高利贷者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密切,靠向它贷款、代征各国教会税和向各国首脑贷款等积累大量资本。1252年,佛罗伦萨开始铸金币佛罗林。佛罗林成为地中海区域的通用货币。1289年废除农奴制后盛行分成制,破产农民为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1293年,城市贵族的统治被推翻,由富商、银行家和行会上层分子掌权。同年制定新宪法《正义法规》,规定行政机关长老市政会由7个大行会各选1名代表(称“肥人”,主要是富商、银行家)和14个小行会共选2名代表(称“瘦人”,主要是手工业者)组成。市政会负责人称“正义旗手”,兼任军队总指挥。
14世纪初,佛罗伦萨的制呢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这是西欧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政权掌握在“肥人”手里,雇佣工人的工资微薄,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以上,还没有组织行会的权利,被排斥在政权之外。1378年7月,梳毛工联合行会外的手工业者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由梳毛工头米凯尔·兰多出任正义旗手。起义者要求提高工资、延期偿还债务,并成立三个新行会,其中一个是梳毛工行会。8月,梳毛工再次举行起义,完全从梳毛工中选出市政会成员。“肥人”收买兰多,共同镇压起义。佛罗伦萨的梳毛工起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工人反抗资本家的武装斗争,说明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起义失败后,佛罗伦萨的政权先后转入阿尔毕齐家族和美第奇家族手中,僭主政治开始取代共和制。1434年,科西莫·美第奇(1389—1464年)取代阿尔毕齐家族掌握政权。他表面不担任官职,却是共和国的实际首脑,长老市政会经常在他家里召开,只有他的亲信才能担任重要官职。他的儿子洛伦佐·美第奇(1469—1492年在位)被称为“无冕之王”。洛伦佐·美第奇大兴土木,重金延聘学者和艺术家,奖励文学艺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八、教皇国的盛衰
西罗马帝国末期政局动**,罗马教会乘机扩大势力。330年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和接着发生的日耳曼人的大规模入侵,客观上大大有利于罗马主教权力的加强。他打着抵抗蛮族入侵的旗号,组织罗马城的防御,扩大自己势力。455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440—461年在位)怂恿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发布敕令,授予他治理教会的全权,并强迫西罗马帝国各地主教服从。尽管遭到许多主教,特别是东罗马帝国教会的强烈反对,罗马主教还是把它作为教会首脑的依据。482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乌在东罗马皇帝芝诺的支持下搞了一个《团结法令》,宣布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与罗马主教地位平等,竟被罗马主教开除教籍。不久,罗马主教宣称:教皇和君主是世上两大权威,但前者更为伟大,因为末日审判时君主要向祭司交待。“教皇”一词,原意为“爸爸”,是希腊人对神职人员的尊称,渐渐为罗马主教控制。751年,法兰克王国的矮子丕平在教皇支持下建立加洛林王朝。矮子丕平则两次出兵意大利帮助解除伦巴德人的威胁,将夺得的土地献给教皇(756年),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800年和962年,教皇先后为查理大帝和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加冕。他们都回赠教皇若干城市,教皇国的版图扩大。1054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和教皇利奥九世为争夺意大利发生冲突,互相开除教籍,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自称信仰正统的基督教义,即正教,又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罗马教会自称普世性教会,即公教,或称天主[30]教、加特力教和罗马公教。1059年,罗马宣布教皇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皇帝无权过问。1075年起,教皇格雷戈里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发生策封权的斗争。这位教皇发布敕令,宣布只有罗马主教才能称“教皇”,从此“教皇”一名被罗马主教垄断。教皇的头衔很多,如使徒彼得的继承人、基督在世代表等,但正式名称是罗马城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
12、13世纪,特别是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1198—1216年在位),教皇和教皇国的势力达到鼎盛。英诺森三世原名罗塔里奥,是一个伯爵的儿子,曾在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法律。他当上教皇以后,标榜教皇权力至上,说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是月亮,正像月亮的光辉来自太阳一样,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以反对双剑论。[31]他还提出教皇是基督的代表,有权掌握最高的宗教和世俗权力,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善于利用各种矛盾,施展权术,为自己服务。例如,德皇亨利六世死后,士瓦本的菲利普和不伦瑞克的奥托都想继承王位。英诺森三世遣使者会见菲利普,并以归还所占教皇领地为条件承认他有权继位。然而奥托抢先答应教皇的条件,英诺森三世便在罗马为他加冕。不料奥托登位后反悔,出兵侵占教皇领地。英诺森三世大怒,予以绝罚,并唆使法国进攻奥托,另立亨利六世之子为王,即弗里德里希二世。新王立刻承认奥托背弃的全部条件。英诺森三世对英国也如法炮制。当无地王约翰与他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选问题上发生争执时,英诺森三世便宣布开除其教籍,废黜其王位,并唆使与英国矛盾重重的法王菲利普二世派兵进攻英国,迫使无地王约翰称臣纳贡和按他的意见办事。他还发动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东侵,组织反对阿尔比派的十字军。他创建宗教法庭(异端裁判所),疯狂镇压所谓“异端运动”。他批准成立法兰西斯派托钵修会(又译方济各会,1209年成立)。修士麻衣赤足,四处宣传清贫福音,为封建统治效劳。
14世纪以降,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人民群众反教会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教皇权逐渐衰落。最明显的表现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菲利普四世斗争的失败,然后是“阿维尼翁之囚”。教廷被搬到阿维尼翁,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1378年,教皇乘百年战争初期法国失败之机迁回罗马,但阿维尼翁教皇继续存在,双方互不承认,互相驱逐出教,造成教会的“大分裂”(1378—1418年)。1409年又出现第三位教皇,形成三教皇并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会议选出新教皇马丁五世,“大分裂”时期结束。大致同时,西欧又兴起宗教会议改革派,主张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例如,康斯坦茨会议和稍晚的巴塞尔会议(1431年)都曾通过类似决议,但教皇拒不承认或斥之为异端邪说。
九、初期的“异端运动”
“异端”一词希腊语原意是“选择”和“教派”。起初,犹太教和古希腊哲学都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基督教各派之间也往往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325年,尼西亚宗教会议把多数日耳曼人信奉的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定为异端,横加迫害。中古时期,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大封建主,垄断着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还有自己的行政系统、税收和法律制度,甚至有军队和监狱。在这种情况下,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首先剥去它身上的那层神圣的外衣。中古西欧的革命派往往以“异端”的形式出现,进行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初期的“异端运动”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意大利北部的使徒兄弟派最为著名。
阿尔比派得名于其主要活动中心阿尔比城,它包括华尔多派和纯洁派两个支派。华尔多派的创立者是里昂商人彼得·华尔多,他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穷人,过贫困的生活,以实现上帝的清贫福音。因此,该派反对教会聚敛财富,主张每个人要像使徒一样过清贫的生活。他们否认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反对到教堂做礼拜,坚持每个信徒都可宣传福音和举行圣礼。纯洁派得名于希腊文“纯洁”一词,它虽是阿尔比派的主流,但其活动中心则在图卢兹城。纯洁派是受拜占庭的保罗派(吸收了摩尼教的二元论)和保加利亚的神惠派(波高美尔派)的影响而形成的。它认为恶神创造肉体,管理物质世界;善神创造灵魂,统治精神世界。肉体束缚灵魂,物质压抑精神。世间的一切都是魔鬼的创造,因而是邪恶的;人生的目的就在于摆脱这些邪恶的东西,使灵魂获得自由。结婚生子会禁锢人的灵魂,使之邪恶化,因而信徒必须信守独身。12世纪末,华尔多派和纯洁派联合,受到城市小商人、手工业和农民的欢迎。教皇派锡西斯特派修士和多明我派修士进行瓦解,没能得逞。120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十字军镇压,阿尔比派运动被绞杀。
意大利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意大利北部商品经济发展较早的许多城市国家里,从12世纪起农奴制度已趋瓦解,许多农村公社取得自治的权利。城市贵族极力控制农村公社,剥夺其自治权,并低价收购农产品,压低雇工的工资,自由农民的状况仍然悲惨。在意大利西北部的萨伏依、皮蒙特、蒙斐拉等地以及意大利南方,则长期保留农奴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役制反而加强。使徒兄弟派和多尔奇诺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1260年,悉加列利在意大利北部的帕尔马创立“使徒兄弟会”,成员以兄弟姐妹相称,并实行财产公有。教皇派兵进行疯狂镇压。1300年,悉加列利被捕烧死,其弟子多尔奇诺和女修士玛格丽特继续领导这个运动。他们宣传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号召人们实行财产公有和用暴力推翻一切僧俗政权,建立幸福的千年王国。这是“异端运动”的重大发展。这种宣传得到广泛响应,起义队伍扩大。1304年,多尔奇诺率领起义农民进入都灵附近维切利的阿尔卑斯山里,修筑工事,破坏庄园,没收封建主的土地。在玛格丽特影响下,许多妇女也参加起义。1305年,教皇克莱门特五世组织十字军镇压,起义者退入深山。1307年3月,农民军和十字军进行决战,不幸失败,牺牲千余人,多尔奇诺被俘后被活活烧死。此后,多尔奇诺的主张仍在意大利北部广泛流传,甚至传往法国南部、西班牙和德国,直接影响那里的农民运动。多尔奇诺起义比英国和法国的农民起义早半个多世纪,是14世纪欧洲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先驱。在14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两个有着鲜明不同的独立“异端”,即以约翰·威克利夫为代表的市民派和以约翰·保尔为代表的农民平民派。到15世纪,捷克终于创立西方第一个不受罗马控制的捷克民族教会,对宗教改革运动有重大影响。
16世纪初,终于在德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中古时期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统一国家形成的前提和意义。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中古德意志王权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