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第3页)
[19]“阿雷曼尼”的意思是“联合”“融合”。公元3世纪初,塞姆诺内斯人来到莱希河以西和美因河以南一带,与其他部落联合,形成阿雷曼尼部落联盟。至今在法语中仍称德意志人为阿雷曼尼人,阿尔萨斯一名也与阿雷曼尼人有关。这次战斗的地点,一说在斯特拉斯堡附近,另说在科隆附近的如尔庇希。
[20][法兰克]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85~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1][法兰克]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2]例如,克洛维唆使里普阿尔法兰克人王子西吉贝尔特杀父篡位,然后又派人杀死王子,兼并其国。克洛维还杀死他疑心会篡位的近亲,并表面后悔,以“察看是否还能另外发现什么新的亲属供他杀戮”。见[法兰克]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99~1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3]苏瓦松又称“纽斯特里亚”,原指高卢西北部,后包括巴黎,大多是原高卢罗马人居住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奥斯特拉西亚指高卢东北部和德意志人居住的地方,比较落后。勃艮第是勃艮第人居住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纽斯特里亚。
[24]《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法兰克人的习惯法,克洛维统治末年编定,后来又有增补。
[25]一般估计仅占5%左右,但也有人认为在法兰克王国罗马人和日耳曼人“势均力敌”。见[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上册,2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6]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2版,322~32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7]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2版,32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8][苏]格拉琴斯基、斯卡兹金:《中世纪史文献》,俄文版,第1卷,121页,莫斯科,1953。
[29]恩格斯:《法兰克时代》,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25卷,2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0]关于《萨利克法典》,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2版,303~330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1]墨洛温王朝向群众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各种间接税。当时灾荒很多,如585年整个高卢闹灾荒,粮价飞涨,许多人因吃青草、麦秸周身肿胀而死([法兰克]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38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每个自由人均须自备武装和给养参军打仗,有人估计当时装备一名战士的费用相当于45头牛的价值。
[32][法兰克]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3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3][法兰克]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4]JamesHarveyRsiory,Vol。l,Boston:Ginn,1904,p。121。
[35]新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是查理大帝。“查理”拉丁文读“加洛鲁斯”,故称“加洛林王朝”。
[36]拉文那和“五城区”系伦巴德人夺自拜占庭。拜占庭派使见丕平请求归还,遭到拒绝。
[37]由此演化出后来法国的著名史诗《罗兰之歌》。
[38][法兰克]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萨克森的意思是“大刀”,因为萨克森人有佩刀的习惯。见[德]韦杜金德:《萨克森大事记》,俄文版,128页,莫斯科,1975。
[39]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3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0]据艾因哈德介绍,查理虽然接受教皇加冕和皇帝称号,但“他最初非常不喜欢这种称号,他肯定地说,假如他当初能够预见到教皇的意图,他那天是不会进教堂的,尽管那天是教堂的重要节日”。看来,查理对由教皇加冕是不满的,因为这意味着教权高于皇权。813年,其子路易在亚琛加冕,查理自己把皇冠戴在儿子头上。见[法兰克]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3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1]BrianPullaheHistoryofMedievalEurope,Oxford:BasilBlackwell,1971,pp。12-13。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44卷,835页注21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3]行臣服礼时,封臣必须跪下,不带武器,合掌置于封君手中。臣服礼后再举行宣誓效忠仪式,即封臣站着,把手放在《圣经》或圣物上,宣誓忠于封主。
[44]有一种意见认为庄园是生产的基本组织。
[45]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版,第44卷,3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