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三章

叶凌涛驾驶着大众桑塔纳和叶凌剑一起来到了北城大学。车子停在了北城大学的西院。

“好像东门的校门口是其中一处尸块的发现地吧?”叶凌涛问道。

“对,黑色塑料袋,500片肉片。”

“先去那里看看。”

两人步行来到北城大学的东门校门口,附近有一个垃圾站,在那里,找到了一袋盛着煮熟泛着白色的500肉片。

“可以肯定,凶手是夜里进行抛尸的。因为这里紧邻闹市区,周围烟火气很旺。如果白天抛尸被发现的可能实在太大了。我觉得凶手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

“作案工具呢?”叶凌剑问道。

“我觉得是电动车,或者……汽车。但是那个目标太大。还是电动车的可能性高一些。”

“走吧,进去问问。”叶凌涛又说道。

两人从东门校门口走进了北城大学。

北城大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它建校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北城大学。

京师大学堂(1898-1912)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

1902年12月,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

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04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负责统辖全国学务,并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离,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

民国时期

国立北城大学——民国初年(1912—1916)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城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北城大学首任校长。

1914年,胡仁源任北城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城大学任教。

国立北城大学——五四运动前后(1916—1927)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城大学校长。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城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

1917年1月9日,北城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国立北城大学——三十年代(1927—1937)

蒋梦麟校长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之中,并遭到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城政权后,于1927年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城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城大学。

1930年,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改革北城大学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针“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改评议会为校务委员会。

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

1932年6月,北城大学实行学院制,设文、理、法三个学院,胡适、刘树杞、周炳琳分别出任院长。

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9月,北城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