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 心里住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第1页)
春申君:心里住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被简称为“申”,据说和一位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战国历史上的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楚国的国姓为芈,看过《芈月传》的人应该有所了解。于是,见春申君名“黄歇”,不少人以为,他和楚国贵族没关系,后来成了楚国政坛上的一把手,算是小民逆袭,可以当作“成功学”案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上文《周公》篇说过,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呼的流行法则是“男称氏,女称姓”,也就是说,黄歇并不姓黄,黄只是他的氏。这个氏是怎么得来的呢?
黄是楚国的一块地,在春秋时期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公元前648年,楚国在吞并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灭亡了黄国,黄国的地盘这才融入楚国版图。楚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吃”的历史,一路上吃了身边大大小小无数国家,这才发展成了后来的超级大胖子。
吞了以后怎么办呢?领土扩张太快,为了防止被灭的小国家集体起来反攻,楚国想到了一个先进高校的管理方法:设立“县”制,再派国内贵族去当县长,镇压一方。所以,这会儿的县长,可不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九品或七品芝麻官,而是地地道道的地方一把手。那时候把县长尊称为“公”,于是,每一个被封到地方上做县长的人,也就变成了当地的“县公”,比如封到申县的,就叫申公,封到叶县的,就叫叶公(叶公好龙典故里的叶公,就是楚国人),同理,封到黄县的,就是黄公。这些申、叶、黄的尊称,渐渐地成了这些县长的氏。春申君黄歇的祖宗,就是黄县的县长。而能被派去管理一个地方,必备条件就是:楚王的亲戚。
也就是说,黄歇应该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而不是黄国后代。
作为一个楚国人,黄歇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为楚国服务。
黄歇小时候很上进好学,拜了楚国最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师不算,他还公费跑到当时国际上最有名的几个国家去留学,成了一个“学贯中西”的大才子(战国七雄中中原六国和西方的秦国,简称中西)。黄歇学成归来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一如任何一个壮志满怀的少年郎一样。
当时楚国的国际局势不太好,秦昭王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常年致力于坑楚国,连打带骗地,楚国的怀王都被骗得客死他乡了。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即位后,秦昭王更看不起,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怂货儿滚蛋”,秦国又一次准备发兵揍楚国,而且领兵大将还是秦国战无不克的战神白起。楚顷襄王反应很配合,害怕,无比害怕。不过,兔子急了还咬人,他想到了当时国际上流行一种学术,名叫“忽悠大法”,而黄歇正熟悉此法。作为利用国家经费进修深造多年的人,是时候为祖国做点什么了。
楚顷襄王连忙把黄歇快递到秦国,跟秦国人民拉拉家常,唠唠嗑。换句话说,忽悠秦王。
黄歇的忽悠能否成功?
到了秦国,黄歇写了一封长达几千字的信上交给秦昭王,内容大意是:秦国和楚国都是当时国际上少有的超级大国,如果这俩国拼国力,就像两虎相斗,猎犬得利,最终结果就是两国元气大伤,而站在旁边围观的齐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就开心了,随时上场捡装备。这不是拿自己的肉去喂饱别人吗?
战国七雄磕磕碰碰几百年,生存之道就是各自掌握平衡规律,时不时组个团结盟,不让一家独大。这是各国心知肚明的事。但黄歇的长篇大论一面回顾历史教训,一面摆地理位置的优劣,故意渲染秦国的弱势,以及诸侯列国蠢蠢欲动占便宜的想法,秦昭王也难免慌了神。
事实上,列国怎么选,怎么想,都完全是未知数,可黄歇的忽悠往这个方向引导,秦昭王很难在明知道有风险的情况下还把秦国投入进去,只好连忙叫停了白起继续攻打楚国的计划。还按黄歇的倡导,“近的是敌人,远的才是朋友”原则,跟楚国签订了和平条约。
黄歇一开口,不仅秦楚大战化解,还让多年互相攻伐的两国握手言和。而且,影响远不止于此,因为秦楚手拉手,七国混乱的局势也被搅出另一副局面,大家又需要各自重新找平衡点了。真可以说是“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当然,这次忽悠能轻易成功的原因,还得感谢秦国此时的相国应侯范雎。黄歇为楚国开脱之计,正好和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不谋而合。
这是少年黄歇在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露脸,而这只是一次小试牛刀,他的人生还在向着更辉煌灿烂的方向进发。
黄歇超额完成任务回楚,楚王见秦王吃这一套,为了稳住联盟,按当时签和平条约的规则,把太子派去做人质的同时,又一次把黄歇派去了秦国,算是给太子和整个楚国保驾护航。秦王为了抓住楚国这个联盟,把太子和黄歇扣留在秦国几年之久,也就是说,黄歇人生中最青春的几年,大约都是在秦国度过的。
不过,黄歇做人质期间也没白待着,在这里,他一面让太子和秦相范雎交朋友,一面密切关注着楚国动向。
在秦国待了多年后,有一天,探子回报,楚顷襄王生病了。这个消息秦国驻楚国地下办事处其实也早知道了,但没有提出要让楚太子回国,抢占先机顺利即位。那么,现在黄歇和太子面临的问题是,如果楚王眨眼睛领了盒饭,太子又远在秦国,楚国内部的其他公子王孙会不会抛下已经确定的太子,自己偷偷上位?这是春秋战国历史上缕有前车的事。到时候,一个前太子的死活,早就没人在意了,新王为了稳固地位,甚至会故意惹怒秦国,让他们拿留在秦国的人质们出气。
想到这里,黄歇再也待不住,马上动用资源,开启下一轮忽悠。
黄歇找到秦相范雎,说了一通如果让太子回国,楚国会继续和秦国友好往来,如果别人即位,那楚国人必定翻旧仇,跟秦国闹掰的道理。范雎考虑目前楚太子和黄歇这批人毕竟是秦楚友好的第一牵线人和见证人,换了其他人,还真不一定国际关系上又要出多大变动,于是把消息告诉了秦昭王。
秦王秉承的一贯原则是,别人家着火,不急。只派人去楚国再探楚顷襄王的病情,毕竟,万一是人质为了逃开秦国而瞎忽悠的呢?小心驶得万年船。
一边是火烧眉毛,一边是隔岸观火,双方站的位置不同,处事速度完全不在一个频率。黄歇见秦王还在慢悠悠行动,可阎王的勾魂使者可不等人,当机立断跟太子说,你先走,我殿后。
楚太子于是乔装打扮,混在去楚国的使者里溜了,黄歇则在秦国使用拖延战略,声称太子发烧不能见客,一直到估计他们已经走远,才亲自跑去跟秦昭王说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