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人地关系(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可见,历史上宁南黄土丘陵区在以农为主时,往往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以牧为主的时期,则林草有所恢复,生态有所好转。而战乱和大兴土木,往往会对本区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以种草种树恢复植被,修复梯田保持水土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治理从未停止过,但终因原生态问题积重难返,加之人口压力过大,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而生态环境的演替既缓慢,又难以逆转,互为报复式的人地关系没有改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态环境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宁南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并加剧,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总结沉痛历史教训后,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重建,成为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受认识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长期处在波动状态,退耕、复耕,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交替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1983年,这一阶段实施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1978年以前,生态重建以营造用材林和薪炭林为主。1956年,在延安召开“西北五省区植树造林大会”,拉开了西北植树造林的序幕。1966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对以六盘山林区为主体的林业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1978年以后,进入了以营造商品林为主的时期。1978年,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整个西北纳入这一浩大的工程范围。固原市实行了“乔灌草,带片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绿色建设工程。

第二阶段为1983~1993年,这一阶段实施以林草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1983~1988年是“三西农业建设”第一个十年的前六年。当时在国家“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和宁夏“大力种草种树,兴牧促农,农林牧全面发展”的农业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南部山区掀起了大规模的林草和能源建设热潮。荒山营造以灌木为主的薪炭林,兴办小水电,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能,推广节柴炕灶等,这一建设项目的实施,基本停止了对林草植被的破坏,缓解了群众的生活压力。基于以往的经验教训,“三西”建设将传统的救济型扶贫改为开发式扶贫,实施以工代赈,把救济同长远建设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为1993~1997年,这一阶段实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打井打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1993年开始,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加大了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农田基本建设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形成了西吉黄家二岔、原州区上黄、彭阳白岔、海原冯川等典型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民雨水窖蓄灌地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把雨水集流窖蓄节灌高效农业变成了现实,有效防止了水的无效蒸发和渗流,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并为生态重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第四阶段为1998年至今,这一阶段大规模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重建。从1998年起,宁夏南部8个县(区)先后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县”。2000年,全面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当年退耕还林还草20×104亩,以后每年有40×104~60×104亩耕地退耕,十年内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500×104亩。对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地区以还林为主,低于400mm的地区则林草结合。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退耕,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超过15°的坡耕地也坚持退耕,除退耕坡地还林外,还对荒山、荒坡造林,从而加速绿化步伐。政府对退耕还林每年每亩补贴粮食100kg,连续补助10年。退耕地经营承包权30年不变,谁承包,谁经营,谁受益,且可以继承。这些政策和措施对退耕还林还草给予了有力保证。

综观宁南黄土丘陵区几十年生态重建的历程,一个显然的事实是,生态重建必须得到农民的支持,必须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经济发展必须变国家“输血式”扶贫为农民“造血式”致富,变传统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为“生态经济建设”。宁南黄土丘陵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产业为主,只有发展生态产业才可以达到农民致富与生态好转的“双赢”局面,并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地关系调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21世纪的主题。宁南黄土丘陵区属老少边穷地区,一方面存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脆弱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系统)极不协调。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协调人地关系必须使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使系统达到优化。同时,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实施地理工程。针对本区域PRED系统的特点,人地关系调控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宁南黄土丘陵区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半干旱区人口承载力的临界值。人口的持续增长是生态环境压力过大,人地关系严重失衡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是缓解人地关系矛盾,促进宁南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应培养、造就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协调人地关系和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生态移民是控制宁南黄土丘陵区人口数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行之有效的人口分流工程,即把本区人口稠密、经济贫困地区的人口,有计划地搬迁至北部人口稀疏区和引黄灌区,开发宜农土地资源,加强山区和川区的交流。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生态移民工程是宁南黄土丘陵区协调区域PRED的有效途径。此外,组织本区剩余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该措施一方面可以减轻本地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转变观念,学习新技术,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商品意识,增加农民收入,为本地区发展积累财富。

(二)加快区域经济建设

贫困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消除贫困。自1983年中央把宁南山区列为国家“三西”扶贫区之后,已在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开发工程,如扬黄灌溉工程、吊庄移民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并取得了巨大成效。今后的扶贫开发方略应以增强区域造血功能为主旨,培植和扩大经济增长点,彻底改变其生产方式。重点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植拓宽第二、第三产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升林、牧比例,培养和建立面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耕作、畜牧制度。一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与资产增值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发展集约化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品种改良、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等农业技术项目,解决粮食自给。三是瞄准市场,培植地方支柱产业,如煤炭深加工、建材、制药以及果品、枸杞、土豆、毛皮、蚕丝、清真食品和绿色食品加工等。应扩大经济效益明显的水果、药材、桑等经济作物栽培,引导发展庭院经济。同时,大力发展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以增加农民收入。并从改变当地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实施山、水、田、林、草、路、住综合治理,确保扶贫的深入性和实效性。

旱地农业由于降水不稳定,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发展以高效生态持续农业为目标的引黄灌溉工程和节水窖灌工程,是宁南黄土丘陵区重复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宁南黄土丘陵区地处偏僻,受银川、兰州、西安等中心城市文化、科技、信息的影响小,这成为其长期以来贫困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实现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其置于以发达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框架之中,加强其与周围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在资源、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强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使区域PRED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和优化,增强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三)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水土流失和干旱是影响宁南黄土丘陵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范例表明,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此外,宁南黄土丘陵区由于长期以来盲目开垦导致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垦殖率高,耕地所占比重大。因此,应积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耕地比重,提高集约化水平,增加林、牧业用地,以改善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效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生态建设容易陷入“一面治理、一面恶化”的局面,也容易出现因资金、政策的不到位而半途而废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因生活贫困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的逆向发展[5]。深化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其一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以市场经济的思路创立生态建设的新机制,使建设者有较丰厚的收益,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中,应注意生态林、经济林共济,解决好农民因退耕而引起的生活问题。其二是尊重科学,遵循生态学规律。本区生态建设前后历经六十年,但实际上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处处种草不见绿”。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如树种、草种单一,适宜性差;草灌乔结构失调;阳坡、阴坡、沟坡、沟头植被类同等,造成植物多样性不够,因地形和气候的分异使林草成活率低,难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容易诱发病虫害等问题。生态环境修复和重建的指导理论有:植被演替规律、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地形和气候对植被类型的分异规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