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生活之道潘公凯艺术的美学解读(第3页)
[14]王端芸:《潘公凯访谈》,79页。
[15]王端芸:《潘公凯访谈》,80页。
[16]ArthurDaworld,”p。580。
[17]ArthurDaheEndofArt:poraryArtandthePaleofHistory,p。195。
[18]在的当代艺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建立在艺术体制上的区别。根据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一件艺术作品在它的分类意义上是:(1)一个人造物品,(2)某人或某些人代表某个社会体制(艺术界)的行为所已经授予它欣赏候选资格的一组特征。”GeeDickie,ArtaistitutionalAnalysis(IthaellUyPress,1974),p。34。
[19]FengYoulan,AShortHistoryofesePhilosophy(heMapany,1960),pp。264-265。
[20]FengYoulan,AShortHistoryofesePhilosophy,p。318。
[21]FengYoulan,AShortHistoryofesePhilosophy,p。340。
[22]王端芸:《潘公凯访谈》,78页。
[23]ErnstH。Gombrich,TheStoryofArt(Oxford:PhaidonPress,1995),p。3。
[24]邹一桂:《小山画谱》,见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第15卷,34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5]见潘公凯:《论中国画的笔墨精神》,见潘公凯:《静水深流》,4~15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6]苏轼:《宝绘堂记》,见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第9卷,315~31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7]StevenBourassa,TheAesthetidsdonandNewYork:BelhavenPress,1991),p。137。
[28]潘公凯:《公凯自述》,见潘公凯:《静水深流》,359页。
[29]潘公凯:《公凯自述》,见潘公凯:《静水深流》,360页。
[31]潘公凯:《公凯自述》,见潘公凯:《静水深流》,352页。
[32]有关论述,见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自觉”与“四大主义”》,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
[33]ArthurDaheEndofArt:poraryArtandthePaleofHistory,p。15。
[34]关于存有性多元论的构想,见PengFeioweenPragmatismandism,”JournalofparativeLiteratureaics,Vol。31,Nos。1-2(2008)。
[35]关于“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分,见张世英:《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哲学思考》,载《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6]ragmatism:Anewnameforsomeoldwaysofthinking(NewYmanGreenandCo,1907),p。20。
[37]ragmatism:Anewnameforsomeoldwaysofthinking,p。22。
[38]JohnDewey,PhilosophyandCivilization(Neri,1963),p。24。
[39]RichardShusterman,PragmatistAesthetided。(NewYork:Ro;Littlefield,2000),p。xi。
[40]关于一分为三的本体论区分,见庞朴:《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232~235页,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
[41]JeanFran?oisLyotardahébaud,JustGaming,WaldGodzis。,(Maer:MaerUyPress,1985),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