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真人垂训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太平道的重要创建者之一是河北巨鹿人张角,曾读过《太平经》,他得到《太平经》后,利用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广泛传播太平道。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收养弟子,手持九节杖,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教人叩头思过,时或病愈。张角还遣弟子八人传教于四方,十余年间,教徒发展至数十万之众,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形成了一个影响广泛、信徒众多、声势浩大的民间宗教集团。

由于当时朝政极其腐败,天灾人祸不断,广大人民负担极重,迫使人心思变,要求太平。张角顺应时势,提出周穷救急,互相帮助,反对豪族强取豪夺,并为人民勾画了“太平治世”的蓝图。张角四处活动,秘密准备组织农民起义。于是,张角把太平道教徒按地区用军事编制方法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设“渠帅”统率。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称为地公、人公将军。选定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初五在全国同时起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张角率众起义时都戴黄巾以为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后被官府镇压。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太平道信众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曹操改编为自己的精锐之旅(主要是青州兵),还有一部分太平道信徒后来归入正一盟威道。

同时也是在东汉顺帝时,沛人张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造作道书以教百姓,从其道者出米五斗,故世称五斗米道。陵死,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嗣教而行其道。时有巴郡巫人张修,亦以符水为人治病,愈者以五斗米为酬,故号为五斗米师。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派遣张鲁、张修出兵攻据汉中。张鲁袭杀张修而夺其众,又出兵袭取巴郡,遂割据巴、汉,在当地实施政教合一统治。鲁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其初来学道者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者号曰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号为治头大祭酒。祭酒以《老子五千文》教民诵习,以符水禁咒为人治病,并设“净室”,使病者处其中叩头思过。又设鬼吏,主管为病人请祷鬼神。教民诚信不欺诈,有病但令自首其过。又置“义舍”,内置米肉供给行路者。犯法者先赦免三次,然后行刑。有小过者罚修路百步以抵其罪。张鲁政权在汉末维持近三十年,据称当地各族民众“皆信向之”。后张鲁于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相比,有两点尤值得注意:一是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即二十四治;二是开创了道教的符箓派。其时又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传秦汉方仙道神术,重丹法修炼,故又开启道教丹鼎派,《周易参同契》亦被后世道徒奉为“丹经之王”。

三、魏晋南北朝时的道教派别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进入极盛时期,其天道自然观、人道养生观与魏晋士人的尚玄好道相辅相成,亦与日益兴盛的佛教绌补相生。这一时期的道教宗派林立,论其大要,有几派值得引述。

一是由张鲁改造五斗米教而为天师道。南北朝时,天师道分为南北两支,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建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称北天师道。他改革的内容包括:其一,以“礼”为标准,按照忠孝原则,反对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并对道民以李弘、刘举的名义进行的“叛逆”行为大加指责。其二,按照儒家唯贤的原则署立道官祭酒,废除祭酒道官私署治职的做法的世袭旧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之位的传统。其三,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其四,废除三张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和男女合气之术,道民只岁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治表救度之用。经改革后的新天师道,得到皇权的支持,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

在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北方天师道后,刘宋道士陆修静也对南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他提出一系列整顿天师道的办法,即整顿过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道官论功升迁制度等,从而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与此同时,他还充实和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他依据灵宝斋法及上清斋法等,制定道教斋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斋醮规仪,如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系统。他把上清斋法视为上品,次为灵宝、三皇斋,将天师道的传统斋法列为下品,并对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斋法的具体仪式予以详细说明。使道教斋醮仪式初具完整体系,成为道教斋醮仪范的奠基人。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学术界称之为南天师道。

二是葛洪《抱朴子》与金丹道派理论。葛洪《抱朴子》由哲学本体、神学信仰与政治生活三部分组成。如《畅玄》篇云:“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又在《明本》篇表达了“佐进治国”思想:“夫所谓道,岂唯养生之事而已乎?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这里已明显地将汉末道教批判社会的意识倒转过来,成为宗教为统治服务的理论,并为道教进入士大夫阶层的主流社会指明了方向。同时,葛洪的道论明确反对佛教来世说,而是强调服食金丹延年益寿的妙用,且在罗浮山进行炼丹实践,以彰显其重今世享乐的理想。正是这种重今世的享乐观,为道教进入宫廷开通了思想渠道,道教的养生术、**也成为宫廷的“秘戏”,使众多帝王沉湎其中而乐此不疲。

三是上清派。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以专门传播《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是由《黄庭经》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大洞真经》。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永明十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南史·陶弘景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炼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

四是灵宝派。灵宝派与上清派大体同时出现。该派是以信奉和传承《灵宝经》系列而形成的教派,也因主传与主修《灵宝经》系而得名。该派尊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灵宝派的修炼方法主要是重符箓科教。它又受到上清派的影响,也讲存神、诵经之类,它介于当时新旧道派之间,既保留天师道的传统,也兼有上清派的新法术。灵宝派比较重视集体的宗教活动,但又不同于五斗米道的聚众闹事。该派信徒一起唱经、一起吃斋,通过斋醮科仪,用礼拜等方式来约束杀、盗、**等种种罪恶行为,用唱经来净化口出的“恶言”,用存神的方法来驱赶贪欲与恶念,灵宝派提倡修道者应该不仅仅只求个人成仙,而应包括要借此帮助别人行善得道,普度一切人。

综观魏晋南北朝时道教的发展,以下四点值得注意:一是由民间宗教向国教化的演变;二是建立了完备的道教组织制度;三是对原始道教进行了士大夫化的改进;四是道教的生存发展与佛教形成难以分割的对峙关系。

四、唐宋以后的道教派别

唐宋以后,道教宗派仍颇繁杂,如隋唐时的正一、上清、楼观,北宋徽宗时的神霄派,金元时北方的太一、大道、全真,南方的正一、上清、净明、紫阳,明清时的正一、全真、武当、丹法东西派等,亦变化不定,层出不穷。但在诸宗派中,最为显赫的是正一道与全真道。

正一道亦称正一教、正一派,汇融南北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诸派而成,仍奉天师、老君之道,最重咒术斋醮法术。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基础上,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正一道的特点是:第一,以张陵后嗣为首领。自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大德八年做“正一教主”后,后继的历代天师皆袭此职。第二,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箓派组合而成。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小派。其组织比较松散。组成大派之后,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传乏人而彻底融入大宗,有的则只以天师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传如旧。如龙虎宗、净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传不绝。第三,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它们在明至民国间各自承传不绝。只是在明中叶后,因不得皇室有力的支持,大都式微。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3—1170)。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他招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全真教很快在山东发展起来。大定十年(1170),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逝于途中。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这叫“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王喆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道士解释教名“全真”,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也有人说,全真道的宗旨要求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救济社会的“真行”相结合。真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除情去欲”之类;真行,就是所谓“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之类。二者双全,就叫全真。

图3-3-4丘处机像

王喆死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影响已上达于金朝的宫廷。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第二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问以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天爱民与戒杀戮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赦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处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元朝一统天下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教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丹名著。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永乐年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自称生于元定宗二年(1247),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图3-3-5张三丰像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治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上清、灵宝、正一诸派属于道教的符箓教派,此派长于斋醮法事,唐代时候最为繁盛,其主要的派别还有神霄、清微等。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十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道教教义以“道”为核心,目标在“得道成仙”,于是接收巫觋法术,创立了一套修炼方法;道教因将自然哲学之“道”予以人格化与神化,于是又接收古代神(仙)话,创立了一套“神仙系统”,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典型。而在宗教学之外,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又相对集中地表现在三方面:一为科学,即由炼丹术之于化学和养生术之于医学而取得的成就;二为文学,这主要彰显于中国古代盛行的传奇类创作;三为民俗学,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节日喜庆和宗庙祭祀,最大限度地为道教所容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