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宗教篇(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图腾崇拜首先要敬重图腾,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不准提图腾的名字。图腾死了要说睡着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一般来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极其相反的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之所以猎吃图腾兽,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但吃图腾兽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体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杀图腾,是以图腾的灵魂为信使,捎信给祖先灵魂,让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让图腾灵魂转达自己的愿望。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一种形式。原始社会的先民,相信每个人都有灵魂,人死后灵魂还继续存在,甚至会比人活着时具有更高的本领,或造福于人,或给人带来灾难。因此,先人的灵魂成了他们怀念与祈求的对象,并用各种形式对祖先进行祭奠、膜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死去的是一位有特殊权力的人,那么他的灵魂也就成了现实世界的主宰者。

在史前时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主要反映在丧葬和祭祀这两个方面。他们认为人死后只是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所以应把死者生前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等,一并放到墓中随葬,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关怀。此后还要按时祭奠,除了不断给死者供奉物品外,还在于求得祖先的灵魂不断地保佑自己,使活着的人生活得更好。

到了商代,殷人对祖先灵魂的崇拜更与王室政权的正统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综合了对太阳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创造出一个新的崇拜对象———上帝。在他们看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地上的商王所做的一切都要服从上帝的意志。在上帝与商王之间,通过巫、祝等人做媒介,进行沟通。他们对祖先及其祖宗神的祭祀是十分隆重的,一次祭祀中杀祭的人牲可达数百人之多。商王对其先祖的祭祀,更是周而复始地轮番进行。到了殷代末期,一个祭祀周期差不多要用一年的时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把祭祀当成国家的头等大事。

祖先崇拜的信仰基础是祖灵,信仰崇拜的对象也不是空泛的祖灵,而是具体的祖先,如氏族之祖、民族之祖、宗族之祖。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相信灵魂的存在,也相信人死后其灵魂不灭,化作鬼灵继续生存。鬼灵是宽泛的概念,人们依据现实生活的价值、伦理标准,将鬼灵分为善恶两种,善者有益于人,恶者糟践人。一般都把自己家族先人的灵魂视为善“祖灵”。我国最典型的祖先崇拜是对祖族的崇拜。明显的识别标志是,崇拜者与被崇拜的太祖是同姓的,祭招的祖先并不只太祖一个,还有其他祖先。崇拜的亲族意识在祭祀礼仪过程中,反映家族的生者对逝者的思念、缅怀、敬畏,在整个祭招活动中对祖先问寒问暖,敬告平安,则是让先人知道家族兴旺,子孙出息。

三、中国古代的巫术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宗教一般由巫术发展而来。所谓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从巫术的性质角度,可以把巫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施用的巫术,比如照某人的样子做个小木偶,在木偶身上插针,这个人就会倒霉等;白巫术则是祝吉祈福时施用的巫术,故又叫吉巫术。白巫术,是给人带来好运的巫术。如打猎或战斗之前,在脸上抹颜料、唱歌跳舞等。从施行巫术的手段角度,巫术又可分为两类,一种叫模仿巫术,另一种叫接触巫术。模仿巫术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如恨某人,便做人形,写上该人的生辰八字,或火烧或投水,或针刺或刀砍,以置那人于死地。从性质上讲,这属于黑巫术。接触巫术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与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这种巫术只要是接触到某人的身体一部分或人的用具,都可以达到目的。如某人患病,在病人病痛处放一枚钱币或较贵重的东西,然后丢在路上任人拾去,于是认为病患便转移到了拾者身上。

从事与神灵沟通的就是巫祝。在甲骨文中,“巫”字像两手捧王之形,为事神之状。《国语·楚语》说:“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觋又合称巫。古时巫医不分,《吕氏春秋·勿躬》谓“巫彭作医”。“祝”,《说文》解释为“主赞事者”,即负责祭祀祈祷之礼仪者。另有“卜”,《说文》谓:“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横也。”卜者替人占卜吉凶,周代出现了占书《周易》。巫、祝、医、卜是古代社会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职业。巫、祝、医、卜擅长各种各样的巫术,他们所从事的有祈祷、降神、占梦、祈雨、医病、占星、望气、祝由、符咒、预言等巫术。

卜筮是占卜与占筮的合称。《诗经·卫风·氓》曰:“尔卜尔筮。”《毛传》说:“龟曰卜,蓍曰筮。”龟指龟甲,蓍指蓍草。这是从两者使用材料不同来区分的。龟和蓍都被认为是最灵验的,因而被选作卜用的材料。卜筮,通常是先卜后筮,卜不吉,再筮。按文献记载,占筮是用蓍草为卜具进行筮问吉凶。这种原始实物在考古遗迹中目前尚未找到,但已发现由蓍占转化或记录的形式,即卦画和卦象。占筮的历史大概与占卜一样古老。所谓占卜,就是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羊的肩胛骨)加工成卜具,然后进行占问凶吉的方法。考古资料说明,占卜的习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就有龟壳。龟壳内装有许多小石子,龟甲上还有镌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原始文字。因而,有人提出这些龟甲与龟灵占卜有关。若此说成立,则占卜的出现可上溯到七八千年前。在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占卜过的兽骨,主要是有灼痕的牛、羊、鹿的肩胛骨。地域涉及陕、豫、皖、鲁、冀、辽、晋、蒙等省。商代之前主要在兽骨上烧灼,卜问凶吉。到了商代前期,则出现了钻、灼并用的方法,一般是先钻孔,后在孔中灼。到了商代后期,占卜习俗进入一个新阶段。殷墟出土的甲骨,在卜问前都整治得很好,凿、钻、灼兼施。占卜后将卜问内容、结果契刻在甲骨的正面,这就是卜辞。这种习俗,到西周时期仍在继续。而卜筮,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决疑问难的一种方法,是体现人与神灵交流,人求助于天意或神灵意志的主要方式之一。《尚书·洪范》记载周初商王族箕子向周武王提出治国应当注意的八件大事(八政),其中第七件大事就是“稽疑”。他说:“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雨、霁等皆为卜兆,即龟甲上灼钻的不同纹络的名称),曰贞,曰悔(贞、悔是占卦的两种方式,‘内封为贞,外卦为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推衍人事的吉凶)。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卜筮在国王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望气是依据云气的色彩、形状和变化来占验人事吉凶的一种方术。《吕氏春秋·明理》说在乱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就会在云气的形状上表现出来,有的“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的“其状若人,苍衣赤身不动”,等等。《史记·天官书》对望气的方术做了介绍,说仰望云气可达三四百里,如果登高可看得更远,根据云气形状可判断吉凶顺逆。如果两军对垒而战,云青白色而前面稍低,就会“战胜”,云前面赤而稍仰起,将“战不胜”。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赵人望气者新垣平对文帝说:“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彩,若人冠冕焉……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汉书·郊祀志》)文帝于是在此地立五帝庙。望气者认为,在日旁及皇帝所在的地方都有一股非同一般的云气,叫做“天子气”。《洛书》说:“有云象人,青衣无手;在日西,天子之气。”(《史记·天官书》正义引)还认为,凡是命里注定要当皇帝的,即使没有即位,他周围也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劝项羽设“鸿门宴”,把刘邦杀死,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传》注说:“风角谓候四方四隅之风,以占吉凶也。”《史记·天官书》说汉代有位著名占岁人魏鲜,他每年正月初一从风向、风力来占验一年的气候和农事的丰歉情况。唐代的《开元占经》卷九十一保留了一些材料,说占候风者,要在高旷的土山上立竿,用鸡毛编成“羽葆”,吊在竿上,根据它测到风向、风力,进行占验,按不同情况可判断出“祥风”、“灾风”、“大兵将至风”、“旱火风”、“大水杀人风”等等。

占星术是通过观测天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一种方术。远古时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产力都很低下,人们不可避免产生对超自然力的崇拜,认为上天的意志主宰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还认为“天垂象,见吉凶”,上天会显示天象,给人以吉凶的预兆。占星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主要是用星象来占卜国家的兴亡、国君的安危、战争的胜负、收成的丰歉等社会重大事件。春秋时期,星占家们把地上的州、国与星空区域互相匹配对应,认为当某种特殊天象出现在某个星区时,相应的州、国就会有异常事件发生。这就是所谓分野,它是中国古代占星术中一个重要内容。

四、中国古代的神话及其特质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连的。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中国古代神话是先民原始思维的反映,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已经产生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由于时代的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理性主义的态度,以及“神话历史化”的做法,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这些材料往往只是片段,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不多。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根据学者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创世神话

图3-1-2伏羲女娲图

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古书记载,最初,天地混沌未开,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分开了,阳清之物上升为天(民间至今有蛋清上升为天之说),阴浊之物下沉为地(民间至今有蛋黄为地之说)。盘古在天和地的中间,一日变九次,神奇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一日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经很高了,地已经很厚了,盘古身材也很长了。等到盘古死的时候,他的头化为了四岳,眼睛化为了太阳、月亮。身上的血液脂膏变成了江与海,身上的汗毛和头发变成了草木。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的头为东岳,他的腹部是中岳,左臂是南岳,右臂为北岳,脚为西岳。盘古哭泣的眼泪变成了江河,呼出的气是风,发出的声音是雷,眼中的瞳孔变成了电。又说,他高兴的时候是晴天,发怒的时候是阴天。还有的说,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石头,精髓变成了珍珠和玉石,流的汗是滋润大地的雨水。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种小虫子,因感受到风吹,都变成了大地上的人。

(二)始祖神话。

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世上本没有生灵。女娲诞降之后,深感天下不可无精灵,地上不能长寂寞。于是,她掬甘露和江河之水,抟黄土以造人类之形,有男的,也有女的。做好后,吹一口气,那些泥人就一个个变成活人了。女娲感到这种方法太慢,也太费力,就用草搓成一根绳子,把五色土涂粘在绳子上让太阳晒干,然后用手一拉,泥块就剥落掉下来,再吹一口气,这些小泥块就变成活蹦乱跳的人了。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感动后人的是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做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水”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这期间,禹为治理水患,把民众从水患中解救出来,“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出公而忘私、一心一意地与洪水斗争、降服水患的英雄气概。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据历史记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炎黄会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旱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利用特殊有利的天气———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五)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如燧人氏发现火,神农氏遍尝百草、发明中药,仓颉造字,后稷兴农业,等等。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神话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但古典诗歌中经常用到神话中的意象,而且其中的故事往往被改编为古代小说与戏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