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佛性清静 佛教的传播及宗派(第2页)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7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法藏综汇前人说法,提出了“五教十宗”的判教,以确立“华严”系的正宗与崇高。所谓五教指: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此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所谓“十宗”,即“我法俱有”、“法有我无”、“法无去来”、“现通假实”、“俗妄真实”、“诸法俱名”(以上六种属小乘)、“诸法皆空”、“真俗不空”、“相想俱绝”、“圆明俱德”(以上四种属大乘)。尽管法相宗始终围绕“别教一乘”和“无尽缘起”讨论佛法,但其在破与立之间,力图用逻辑方法贯通诸家异说,视佛学为一个由小到大、由始到终、由渐到顿、由偏到圆的过程。为说明万千事物皆“一真法界”的显现,该宗派提出“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与“事事无碍法界”,而诸义相“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赅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注华严法界观门》)。如果能达到“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事理融通,非一非异”(《华严发菩提心章》)。世界上各种事物(包括概念)皆“圆融无碍”。既然理体与事相融通,众生与佛也就无根本差别。众生之所以轮回于生死苦恼之中,是因为有“妄想”(世俗认识和情欲),如果能认识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道理,就可清除“妄想”,而达到觉悟。其中“一一事中,理皆全遍”与“无碍法界”思想,与天台宗“一念三千”、“一心三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有学者认为,唐代佛学宗派到贤首的圆融会通,再经清凉(澄观)圭峰(宗密)两家的推阐,佛教义学已达登峰造极之境,以后没有大的进步了。
图3-4-4《华严经》书影
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三论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三论主要说明诸法性空的义理,故也称法性宗。三论所传习的是中观学派思想,即中道正观的说法。《中论》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与三论法相关,引出三论宗的一系列主张:如八不中道(世间万有说到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二谛论(菩萨教法有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两重真实)及判教原则等。其中以二谛论最为重要,“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
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以《十诵律》《四分律》《摩河僧祇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做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做”;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
图3-4-5《华严经》书影
密宗又名真言宗。8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这三人就是所谓“开元三大士”。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于人,因此称为密宗。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赅宇宙万物,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在中国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是净土宗和禅宗。净土宗由唐代道绰(562—645)及其弟子善导(613—681)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等。此宗认为相信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反复诵念“南无(意为归命,致敬)阿弥陀佛”,就可消除无量的罪,死后可被阿弥陀佛接引转生西方净土,过福寿无边的生活。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同修念佛三昧,传说为净土宗流行之始。北魏昙鸾大师,承菩提流支之教,盛弘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流传渐广。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仰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简单易行,所以能够吸引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流行。
禅宗的产生过程最为奇特。在一次灵山法会上,佛祖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不言一语。座下的众僧面面相觑,不知其意。只有大迦叶尊者开颜微笑。释迦牟尼便对大家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据说是禅宗的缘起,从此也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传法要诀。
禅法据说最早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达摩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或大通元年(527)他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都城建康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功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功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传说达摩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一苇渡江”,可能是立在一束芦苇上划过长江。同年他来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这种修行方法也就是禅的修行方式。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达摩为中土禅宗始祖,在他之下又传五世。在八世纪,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很快便衰竭;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
图3-4-6布达拉宫
六祖慧能是禅宗史上最为传奇的人物,他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涿县),父亲原有一定的官职,后被贬迁,慧能也随迁到了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慧能二十四岁时,父亲逝世,家境贫寒,他以砍柴谋生,奉养老母。有一天,他在广东南海路过一间旅店,忽然听到有人在店里大声诵读《金刚经》,就放下肩上的柴草,静心息虑、至诚恳切地听。当听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豁然大悟,顿时感到身心安乐。于是,他走上前去对这位念经客人说:“刚才你所念的是什么经?是从哪里得来的?”客人说:“这是《金刚经》,它是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来的。”慧能便决定跟从弘忍大师学佛。一个月后,慧能到了东禅寺,五祖弘忍便收留了慧能在寺中干杂活。几个月后,弘忍把门人唤到堂下,说:“诸位,世人生死问题是最重要的,你们只求福报,不求脱离生死苦海,自性失了,有福报又算什么呢?你们各自去写一首表达自性的偈子交给我看,我就要传衣钵了。”当时已升任上座的神秀和尚便作偈一首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认为这四句话,道理虽然说得很好,只是渐次法门,不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静妙修的道理。于是,他根据此偈也作了一首偈子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对于慧能所作的偈子非常赞赏,他就亲自拿一根手杖,跑到米房去看慧能。此时,慧能正在米房舂米,弘忍就借事显理,暗通消息,问曰:“米熟否?”慧能说:“米熟久矣,欠筛耳。”大意是说,我参禅功夫早已成熟,透彻玄关,只是没有得到您五祖老人的衣钵了。弘忍就将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下,慧能心领神会。到了半夜三更,慧能就恭敬虔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来,一见弘忍就跪了下来,弘忍为慧能开宗就法,机教相当,心心相印,又将祖传的衣钵传给了慧能。
慧能离开黄梅,逃过众人追踪,来到曹溪山中和猎人们一起干活。这样潜修十五年后,觉得弘法的时候到了,就赶到广州法性寺去参拜印宗法师。当天夜里,在殿中听到两个和尚因佛前所挂的长幡被风吹动而争论,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动而是幡动,彼此争吵不休。慧能就说,你们不要争吵了,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当时印宗法师在旁边听到慧能的话,颇感惊异,认为来者一定是位大德高僧,就请慧能为大家开示佛法要义。慧能趁机就把弘忍传给他的衣钵亮了出来,印宗“于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自此也就正式受戒为僧。次年,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开讲佛法达三十余年,声名远播,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倡导顿修顿悟、明心见性的禅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掀起了一场不假他求、但明自心的革新。从慧能开始,“禅”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往的禅定修行转化成一种在人心深处、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对于真实性的体悟。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等所记载的慧能的言行录《坛经》,是唯一一部中国僧人的说教被称为“经”的著作。
从唐到宋,禅宗南宗又分为五家七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综观隋唐佛教的宗派化,有几个特点:一、诸宗皆兴判教,以判别佛学真伪,传法定祖,梳理统理,排斥异己,各自为教,以为佛祖正传。二、各宗派皆有明确的理论与教义,形成各树旗帜的教派。三、诸宗皆以建立“佛统”为己任,故有“传灯”与“付法”之说,这不仅表明立宗者自称其继承佛之正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传法神秘的意义。
三、佛教在中国的流衍与发展
在佛教史上,有所谓“三武一宗”之难。前两次发生在南北朝,一次是太平真君七年(446)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法,一次是建法三年(574)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法。第三次是会昌五年(845)的唐武宗李炎灭法。第四次是显法二年(955)的后周世宗柴荣灭法。最著名的一次是唐代的“会昌法难”。唐武宗即位后,师事道士赵归真,崇信道教,归真乘宠,每诽毁佛教非中国之教,宰相李德裕也赞成其说。武宗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毁寺驱僧。凡毁佛寺四千六百余座,兰若四万余处。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旁及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徒众,都严令还俗。第二年武宗死后,宣宗即位,又重新恢复了佛教。
图3-4-7慧能像
佛教各宗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兴衰不一,有的宗派,如三论宗初兴起时流传很盛,而后来渐衰。此宗经过陈代和隋代兴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扬,在隋、陈、初唐时,流传之广,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后便逐渐衰落。有的宗派如天台宗,起初流传不广,后来却很盛行。此宗在天台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后,流传地区仅限于浙江东南一带,传承不绝,一百多年后到荆溪湛然始号称中兴。有的宗派,如禅宗一直在发展流传,从未有衰歇过。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在山林中,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林宝训,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大;禅宗又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修行法则,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虽遭会昌之难,影响不大,一直传承下来,并有很大的发展。到9世纪后期唐武宗会昌年间灭法,所有的经书佛像毁坏殆尽,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丢失无存。
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内部各宗逐渐融合,其中以禅宗和净土宗,禅宗和天台、华严宗的结合最为密切。一般说来,净土宗在组织上最为松散,没有独立的教团,但它的教义、修行方法几乎为一切宗派所吸收。密宗在唐末已经衰微,它的修行仪规、秘咒,也被别的宗派吸收。佛教在唐初传入西藏地区,8世纪后形成藏传佛教(喇嘛教),元初确立政教合一体制,15世纪宗喀巴(1357—1419)创立黄教,成为藏传佛教主流,并流传到西北地区。虽然很受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间,而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明清两代,汉地佛教没有什么起色,又没有有名望的高僧,佛教渐有衰落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