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神道设教 帝国政治与宗教(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神道设教:帝国政治与宗教

一、方士文化和阴阳五行学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大帝国,自称秦始皇帝。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好景不长,不久,秦帝国就被农民起义的风暴淹没。继之而起的是由平民出身的刘邦建立的汉帝国。汉王朝建立之初吸取秦王朝的教训,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

汉初的黄老道家是先秦道家学说在新时代的发展,汲取了诸子百家各派的学说,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话说,就是: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所以黄老道家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潮。

汉初大臣中,有很多都是黄老道家的信徒,如曹参曾学黄老于盖公,陈平少好黄老,田叔学黄老于乐巨公。而汉王朝的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纂成《淮南子》一书,其内容主要也以黄老道家为主。黄老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曹参相齐时,召集当地儒生百余人,询问安集百姓的办法,儒生各持己见,曹参不知所从。后请来胶西人盖公,为曹参讲论道家“清静无为而民自定”的政治理论。曹参依照实行,相齐九年,百姓安集,齐国大治。萧何死后,曹参又继任为汉朝的相国,对萧何在位时所制定的规章惯例都不变动,专门挑选郡国官吏中拙于文辞的厚道长者担任丞相史,将言理深刻的属吏予以罢免,效果很好,百姓作歌称赞他是“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虽然汉初在政治上完成了统一,但思想上的统一很难完成。汉初除了主流思想是黄老道家外,先秦时的方士文化和阴阳五行之说依然很活跃。

方士文化和阴阳五行之说主要产生在沿海地区,这一区域在战国时是燕国和齐国的所在。燕齐文化尤以方士文化为代表。

战国时代,方士就活动于沿海的燕齐两国。齐威王、齐宣王之时(公元前378—公元前324),燕人宋毋忌、正伯侨、羡门子高等都修仙道,传说能够灵魂脱离躯体,而成鬼神。他们声称:在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的宫阙是以金银建造的,里面住了许多仙人,还藏着吃了可以长生不死之药。神山上的禽兽都是白色。齐威王、齐宣王及燕昭王都是他们的信徒,听了他们的宣传,派人到海上去寻找神仙奇药。寻找者回来报告却说,远望神山,犹如白云,接近它,就沉到水下去了,再临近,风就把船吹了回来。这些君主听了心里非常羡慕,都有成仙的欲望。

图3-2-1齐宣王像

方士文化并没有因战国的结束和秦的统一而消歇,反而在新建立的大帝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第一次东游齐鲁,封禅天地,刻石颂功,并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还寻找羡门子高等方士。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统治下去。许多方士乘机怂恿他求神仙奇药。齐人徐福上书,请秦始皇斋戒,带着童男童女去求三神山的仙人。始皇就派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乘大船入海去寻求。得到的报告是,船到了海上,风向不顺,未能到三神山,但已望见山了。过了几年,始皇东游到了碣石,派燕人卢生寻找羡门子高等,并了解方士求仙的虚实。还派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卢生回来报告,奏录图书,编造谎言。他对始皇说,陛下想见仙人,就得隐居,才有可能得到不死之药。为此,始皇深居内宫,行动诡秘,杀了一些泄密的人。卢生与侯生两人谋议,认为始皇刚愎自用,严刑峻法,如果他发觉方术虚而不实,找不到不死之药,便会处死方士。于是相约逃去。始皇得知消息,怒气大发,骂道:我召用了很多方术士,花了很多钱财,为了兴太平、求奇药,现在一无成效,而他们不仅诈骗贪利,还造谣惑众,竟然给我抹黑。于是命令御史查办。方士互相告发拆台,又牵累及儒生,结果被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第二年,始皇为东郡陨石上刻有“始皇死而地分”事心里很不高兴,命博士做《仙真人诗》,让乐人随着他游到哪里,就唱到哪里。又过一年,始皇又到海上,希望遇到三神山,找到奇药。方士入海求神找药,几年没有收获,花了不少钱,害怕治罪,撒谎说,蓬莱仙药是可以找到的,但是因有大鲛鱼捣乱而不能前去,这时始皇恰好做了一个与海神交战的梦,占梦博士说除了大鲛鱼这个恶神,就可以迎来善神。始皇亲自带着连弩在海上等候,果然射杀了一条大鱼,但神仙奇药仍然落空。

一直梦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后来死在出巡的路上,他的帝国也在他死后不久崩溃。取而代之的汉代统治者出于同样的目的,也十分相信方士和方术。这在汉武帝时期最为明显。并且很多方士都参与到实际政治中,如少翁为文成将军;栾大为五利将军,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封乐通侯,尚卫长公主;公孙卿被拜为郎,后又拜为中大夫。

方士之贵盛,一时荣耀万分,但有的下场也挺悲惨。如栾大,本是胶东王家人,曾与少翁同学方术,人长得既高又美,擅长言辞。元鼎四年(前113),见用于武帝。由于少翁伪造帛书,武帝杀了少翁,但后悔未得到他的法术,这时有人推荐了栾大。栾大对武帝称,他常往来海中,见到安期、羡门等。他的老师也说:黄金可炼成,而且黄河决口可以堵塞,长生不死之药也可以获得,成仙并不是难事。武帝说,只要你能修得其方,我会重赏你的。栾大听了,就称:我的老师无求于人,只有别人求他。陛下必欲请他,就要派遣亲贵的佩官印的使者,才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肯与不肯,就看能不能派出亲贵的使者而定。武帝还有点怀疑,使栾大验方术,栾大随即玩了使棋子互相触击的游戏。这时武帝正为黄河决口、铸黄金不成而犯愁,乃任栾大为五利将军,幻想通过栾大与神沟通,碰上好运气。接着又任栾大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一个多月里,栾大佩带上四枚将军印。并封栾大为乐通侯,赐食邑两千户,又赐高级住宅、一千奴婢,以及车马器物。还将卫皇后的长女嫁给了栾大,送金万斤。武帝有时亲自临幸栾大之府,使者慰问供给相连于道。武帝之姑及将相大臣也都到栾府饮宴,赠送礼物。武帝又命刻了“天道(导)将军”之印,令使者和栾大都穿上羽衣,在夜间立于白茅之上,举行授印仪式,以示不同凡俗。栾大佩“天道”之印,是将为皇帝导引天神的意思。从此栾大常在家中夜间祀神,想把神请下来。传闻神没有请到,但百鬼已来听差。他后来整治行装,东往海上,去求其师。栾大见到武帝仅仅几个月,就佩了六枚将军印、封侯而娶帝女,“贵震天下”。消息传扬开去,海上燕齐之间,很多人都异想天开,纷纷鼓吹“有禁方,能神仙”。派往入海求仙的栾大,言大胆小,不敢入海,转到泰山去祠神。武帝派人去探验,实无所见。栾大的谎话被戳穿,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被武帝处死。

二、“五德终始”说及其影响

与内地的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燕齐两地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思想家具有想象力,提出了一些在当时很“先锋”的想法。这批思想家中,邹衍(约公元前305—公元前240)是著名的一个,他是战国末年齐国海滨的方士,是先秦所谓“阴阳家”的代表,号称“谈天衍”。他提出了影响颇大的“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他提出的“五德终始”说对后世影响最大,特别是秦汉两代。“五德终始”说可能源于《尚书·洪范》的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五行相生相克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与白、青、黑、赤、黄五色,西、东、北、南、中五方相应。古代的天子,各体一行而王,是为五帝德。于是有白帝、青帝、黑帝、赤帝(炎)、黄帝。他们的改朝易代依照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顺序,或者依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相互顺序而更替。他认为,“天地剖判以来”的历史,按照“五德转移”的顺序,经过了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的更替过程,并预见以后的发展是“代火者必将水”。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按照始于土、终于水、徙于土的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阴阳消息”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当世盛衰。“递兴废,胜者用事”,各个朝代按照既定的周期轮换,当运的兴盛者才能行使统治权。“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即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预示。

五德终始说与周人“天命观”有很大的不同。周人天命观强调“天命自度”,“以德配天”,认为人的道德努力,即主观意志,是“受天永命”、“享天之命”的决定因素和先决条件。五德终始说则强调“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因此人的主观意志不起决定作用。人的道德努力,必须合于五气的气运。五德之“德”,便是合于气运之德。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夏禹“以木德王”天下;土德是合于土气之德,木德是合于木气之德,这就叫“治各有宜”,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五气“相次转用事”,每一气都有盛衰之时,当某“气”进入盛势时,便会出现相应的征兆,即“符应若兹”。总之,五德终始说认为,朝代的兴亡和帝王的更迭,只是五气运行的历史表象。人的主观努力,只限于体察气运,及时发现何“气”已衰,何“气”即将进入盛势,并使自己的行为———“德”,符合处于盛势之“气”的特性,从而达到天下大治。如果人类没有能力认识这一规律,并及时调节整合自己的行为,就会失去“王天下”的历史时机,导致天下大乱。因而,尽管五气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的主观努力(“德”)却仍是“治”、“乱”的关键所在,历史的发展乃是天人互感、互应、互动、互合的结果。

五德终始说对秦汉社会与政治产生极大的影响。秦始皇率先依此说建立各项制度。《史记·封禅书》说:“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又记述:“周得火德,有赤鸟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秦始皇在秦朝政治全面推行五德终始之说,以为周代得火德,秦替代周德,从所不胜。现在秦朝是水德之始,便把每年开始改在夏历的十月。衣服和旗帜都用黑色。数字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把黄河也改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始。由于“水德”尚杀,所以秦朝的统治异常的残暴,不久就被农民起义的大潮淹没。

这一套学说对汉代的统治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汉高祖刘邦在起义之初就被塑造成赤帝之子,以此为取代秦朝的合法性依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末期,刘邦(汉高祖)做亭长时,往骊山押送劳工,但在路上,劳工大多死亡,到了丰西泽中,他将劳工放走,结果只有十来个壮士愿意跟随刘邦。夜中,刘邦喝醉了酒,令一人前行,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勇往直前,并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路开通了,走了数里,刘邦困了,倒头就睡着了。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问她哭的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有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为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到汉文帝时代正式确立汉乃土德,《汉书·郊祀志》载,鲁人公孙臣上书说:从前秦代得水德,及到汉代得到天下,推究下来,那么汉应是土德,土德的应验是有黄龙出现。应该改正朔,服装的颜色应崇尚黄色。第二年,果然有黄龙出现在成纪。文帝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申明土德,起草修改历法及服色的事宜。

五德终始说对西汉董仲舒的“五行相生”观点影响很大,并成为两汉谶纬学说的主要来源之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