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白话小说02(第3页)
(54)惫懒:诞皮赖脸的意思。
(55)嵌宝紫金冠:把头发束扎在头顶部的一种髻冠,上面插戴各种饰物或镶嵌珠玉。
(56)二龙抢珠金抹额:装饰着二龙抢珠图案的金抹额。抹额,围扎在额前,用以压发、束额的饰带。
(57)二色金百蝶穿大红箭袖:用两色金线绣成的百蝶穿花图案的大红窄袖衣服。
(58)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卦:团,圆形团花。倭缎,又称东洋缎。排穗,排缀在衣服下面边缘的彩穗。
(59)青缎粉底小朝靴:指黑色缎面、白色厚底、半高筒的靴子。青缎,黑色的缎子。朝靴,古代百官穿的“乌皮履”。
(60)请了安:指问安。清代的请安礼节是,在口称“请某人安”的同时,男子打千,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
(61)坠角:置于朝珠、房帐等下端起下垂作用的小饰品,这里指辫子梢部所坠的饰物。
(62)寄名锁:旧时怕幼儿夭亡,给寺院或者道观一定财物,让幼儿当寄名弟子,并在幼儿的项下系一小金锁,叫“寄名锁”。
(63)皮囊:指人的躯壳。佛教认为人的灵魂永世不灭,人的肉体只是为灵魂提供暂时住所,犹如皮口袋。
(64)偏僻:偏激,不端正。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65)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意思是妩媚的风韵生于含愁的面容,娇怯的情态出于孱弱的病体。态,情态,风韵。靥,面颊上的酒窝。袭,承继。
(66)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是商代纣王的叔父。《史记·殷本纪》载,纣王**,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纣王怒:“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有智慧。这里极言黛玉之聪慧。西子,即西施,下句是说明黛玉病弱娇美胜过西施。
(67)些须:稍许,稍微。
(68)《古今人物通考》:从下文来看,可能是宝玉的杜撰。
(69)劳什子:如同说“东西”“玩意”,含有嫌恶之意。
(70)仔细:小心。
(71)套间:与正房相连的两侧房间。暖阁儿:在套间内再隔成小的房间,内设炕褥,两边安有隔扇,上有一横楣,形成床帐的样子,称暖阁。
(72)碧纱橱:也称隔扇门、格门。用以隔断房间,中间两扇可以开关。宫殿或富贵人家常在格心处安装玻璃或糊各色纱,所以叫“碧纱橱”。“碧纱橱里”,是指以碧纱橱隔开的里间。
(73)教引嬷嬷:清代皇子一出生,就有保姆、乳母各八人;断乳后,增“谙达”,“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见《清稗类钞》)。贵族家庭的“教引嬷嬷”,职务与皇宫的“谙达”相似。
【评析】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的贵族生活。十三四岁时随家回北京,曾在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晚年居住在北京西郊,生活穷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这年除夕,曹雪芹也因贫病交加而离开人世,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人物之精彩、笔法之曲折、文笔之优美、意蕴之丰厚,在历代小说中都堪称一流,因而成为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
人物塑造是《红楼梦》的重要成就之一,王熙凤可说是众多人物中尤为突出的一个,她在第三回的出场非常精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这是作者给王熙凤的出场安排,不但显现出王熙凤直爽泼辣的性格特点,也间接表现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而在对王熙凤言谈举止的描绘中,又显示出她的精明能干。王熙凤深知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先是极言恭维,又突然悲悯起黛玉的身世,由喜转悲。可当贾母一劝,便立刻转悲为喜,迅速完成了感情的转变。她的眼睛、嘴巴虽在黛玉身上,心思却又时时在贾母身上。她的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既能讨黛玉的好,又是向贾母承欢邀宠,同时还巧妙地显露出当家主妇的身份。通过这些细密的起伏变化,足见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高超本事。
作者是善于腾挪的高手。王熙凤的出场已赚尽读者眼光,而贾宝玉的出场方式又与王熙凤不同。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如同她的性格那般直接爽利,而宝玉的出场恰好相反,真是一波三折、千呼万唤。黛玉进贾府这日,作者特地写宝玉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大家都不在场,才让他回家与黛玉相见。这种安排,有利于避免其他人物的干扰,集中笔墨来写两位主角的相会。而在宝玉登场前,又先让宝玉在各种人的话语中出现:黛玉早已从自己母亲口中得知宝玉的存在,而到贾府后王夫人又说宝玉是“混世魔王”。宝玉就在黛玉的种种疑惑中姗姗来迟,从而让所有读者为之眼前一亮。
小说对林黛玉的描写同样非常巧妙。一方面,通过黛玉进贾府的过程,细细铺写贾府内外,包括宏伟的外观、考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繁细的礼仪、豪门的气度等。而且作者也借林黛玉的眼睛,将贾府的日常生活与各色人物的身份地位都勾勒出一个大概,从而为整部小说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林黛玉谨慎小心、自尊自怜的性格特点也在初入贾府的过程中得到了鲜明呈现。
【辑评】
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宝玉矣,幻妙之至。只冷子兴口中之后,余已极思欲一见,及今尚未得见,狡猾之至。
——清·脂砚斋回评(甲戌本)
第三回专写黛玉形貌、神情,是此回之主。中间带写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因主及宾,故亦写及装束、仪容,又带出王夫人、邢夫人、李纨及宁荣二府房屋、家人、小使、丫鬟,即点出袭人、鹦哥、王嬷、李嬷等人。末后带起薛宝钗家。看他不慌不忙,出落次序,有极力描写者,有淡描本色者,有略言大段者,有宾有主,有宾中之主、宾中之宾:笔墨笼罩全部。
——清·王希廉《增评补图石头记》回评
【相关资料】
陆开丰:《读〈林黛玉进贾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张超:《浓妆淡抹各相宜——〈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比较谈》,《名作欣赏》1996年第3期。
黄洽:《另磨新墨锐笔独出——〈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