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歌行体(第4页)
③萧萧:马嘶叫声。
④行人:指被征从军的士兵。
⑤耶:通假字,同“爷”,父亲。走:奔跑。
⑥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唐代称咸阳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
⑦干(gān):犯,冲。
⑧过者:路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⑨点行(xíng)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⑩或:不定指代词。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故云“北防河”。
⑾西营田:古时军队有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
⑿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⒀边庭:边疆。
⒁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以汉代唐,委婉表达。这里以汉武帝代指唐玄宗。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⒂荆杞:荆棘与杞柳,均为野生灌木。
⒃陇亩:耕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种植农作物。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⒄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⒅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指诗人自己。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⒆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⒇比邻:近邻。
(21)青海头: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22)啾啾:象声词,呜咽声。
【评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青少年时代在南北各地漫游。先后两次应举皆不第。35岁后在长安生活了十年。安史之乱中沦陷长安,后逃奔赴凤翔朝见唐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弃官入蜀。晚年漂泊西南,曾任检校二部员外郎之职。大历五年(770)死于潭州赴岳州途中。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有“诗史”之称,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诗歌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杜诗在北宋被辑为《杜工部集》。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肆意的征伐。是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伐南诏,大败;杨国忠在关中大举募兵,再攻南诏。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诗歌开头用尘埃障天、哭声撼地来描述唐军征召军人的情状,接着又通过行人和士兵的对话,讲述了征人或到老不归、或身丧他乡,田园荒芜官府却照样催租等事实。诗人不由感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这可以看作一个悖论,其中所包含的无可奈何的悲愤,发人深思。
这首七言歌行多处使用顶真手法,累累如贯珠。用韵平仄相间,错落有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激**。诗中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民间口语,寓抒情于叙事当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是一首能体现“诗史”特征的力作。
【辑评】
齐梁以来,文人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寻常读之,不过以为漫语而已,更事之余,始知此语之信。盖赋敛之苦、贪暴之苦,非无访察之司、陈述之令,而言之未必见理,或反得害。不然,虽幸复申,而异时疾怒报复之,祸尤酷。此民所以不敢言也,虽言“敢”字,曲尽事情。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杨伦)注谓玄宗用兵吐蕃而作,是已,然未详。按《唐鉴》:天宝六载,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候衅取之。”帝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取石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盖以爱士卒之故。延光过期不克。八载,帝使哥舒翰攻石堡,拔之,士卒死者数万,果如忠嗣之言。所以有“边庭流血”等语。
——明·王嗣奭《杜臆》
此章是一头两脚体。下面两扇,各有起结,各换四韵,各十四句,条理秩然而善于曲折变化,故从来读者不觉耳。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杨国忠掩其败状,反以捷闻。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瘴疠,士卒未战而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此诗序南征之苦,设为役夫问答之词。“君不闻”以下言征戍之苦、海内驿骚,不独南征一役为然,故曰“役夫敢申恨”也。“且如”以下言土著之民亦不堪赋役,不独征人也。“君不见”以下举青海之故,以明征南之必不返也,不言南诏而言山东、言关西、言陇右,其词哀怨而不迫如此。曰“君不闻”“君不见”有诗人呼祈父之意焉。是时国忠方贵盛,未敢斥言之。杂举河陇之事错互其词,若不为南诏而发者,此作者之深意也。
——清·钱谦益《杜诗笺注》(又名《钱注杜诗》)
只写形色,不言所事,如风**来,令人目眩。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指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
以人哭起,以鬼哭住,照应在有意无意,章法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