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七言绝句(第7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①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②,风光不与四时同③。

接天莲叶无穷碧④,映日荷花别样红⑤。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四时:这里指一年四季中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④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⑤别样:不一样。

【评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力主抗金,秉性刚直,晚年触怒权相韩侂胄,罢官闲居十五年之久。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最终脱去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活泼清新而自成一家,号为“诚斋体”。有《诚斋集》。

这首诗的题目显示是为送别友人而作,但整首诗没有一个送别的字眼,作者不写离情别绪,不写与林子方的友情,而是极度赞美西湖,婉转表达对友人的挽留。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句脱口而出,质朴无华,面对西湖的美景,诗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毕竟”,语意坚定,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那么六月的西湖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在写完感受后,继而叙述实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穷碧”写出了荷叶的多,望不到头,无边无际,似乎要和天连接起来了。“别样红”,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呈现与往日不同的红。诗人用一“碧”一“红”这样强烈色彩的对比,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两句寥寥十四字,就将满池的莲叶荷花描写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辑评】

宋诗人工于七言绝句而能不袭用唐人旧调者,以放翁、诚斋、后村为最。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

【相关资料】

甄居:《清新活泼景丽情浓——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学语文》1983年第12期。

陈书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六月中”补正》,《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谭志永:《一样荷塘别样情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小池〉比较赏析》,《语文知识》2005年第10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哪得清如许③?为有源头活水来④。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发展的,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评析】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年自号晦翁、遁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徙居建阳(今属福建省)考亭。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历知南康军、漳州、潭州。宁宗即位,召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但在朝仅四十多天,便因触犯权贵而被罢免。朱熹登第五十载,任地方官仅七年半,立朝时间更短,生平主要从事著述和讲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有《晦庵先生文集》传世。

作为理学家,朱熹的思维方式与一般的诗人自然有所不同,与其说在写诗,不如说在悟道。这首诗妙在趣味盎然,将读书治学的心得体会,转化为自然的意象,极富于形象感,又包含深刻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写方塘之景:半亩见方的池塘澄澈见底,像一面打开的明镜。“开”字与“共”字赋予了“半亩方塘”一种主动积极的色彩,使人感到,若不是池水主动地打开它这一面明镜,那蓝天与白云怎么能共徘徊。天光云影倒映在如镜的池水中这种景象,充满诗情画意。

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也无从进步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辑评】

公尝举似所作绝句示学者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盖借物以明道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言日新之功。

——元·金履祥《濂洛风雅》引王柏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