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七言律诗(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乱花渐欲迷人眼⑥,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⑦。

【注释】

①钱塘湖:指杭州西湖。

②孤山寺:唐初名正见寺,传说为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之弟子法响禅师所建,寺院位于靖江北郊的孤山之巅。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贾亭:指贾公亭,唐贞元(785—804)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③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④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

⑤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

⑥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⑦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传为白居易所筑,故称“白堤”;白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著名七律,将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趣盎然,令人油然生爱。

首联紧扣诗题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西湖的方位和四周景象,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姿态。

中间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新来的燕子正在忙碌地衔泥筑巢,一派春日里的勃勃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百花尚未完全盛开,只是零零散散地开放,用一个“乱”字来形容,非常恰切。而春草也刚刚长出,仅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是“浅”。而“渐欲”和“才能”又写出了那种随着春天而逐渐生长的动态美。在这两联中,诗人的遣词用语无不紧扣“春”字,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眼中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

尾联专写湖东的白沙堤,实际上直接点出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白堤中贯西湖,可以总览全湖之胜。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早春的西湖景色美不胜收,不但诗人兴味盎然,也带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辑评】

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相关资料】

杨海中,陆志坚:《乱花浅草马蹄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简析》,《江苏教育》1983年第3期。

马丕环:《移步换景随物赋形——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阅读与写作》2009年第8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②,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④,到乡翻似烂柯人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⑥。

【注释】

①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②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谪迁之地。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③二十三年:作者从被贬外地到回归京城长安的时间约为二十三年。

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因写此赋追念。

⑤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

⑥长:增长,振作。

【评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贞元九年(793),擢进士第,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谪,出任地方官。晚年还朝,为主客郎中,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有《刘梦得文集》。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他答了这一首。白诗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顺此意而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凝练地概括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曾被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