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五言古诗(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行行重行行》,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周绚隆:《岁暮的独白——兼谈〈行行重行行〉的结构》,《名作欣赏》2000年第3期。

曹旭:《〈行行重行行〉鉴赏》,《国学》2011年第3期。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⑥。不惜歌者苦⑦,但伤知音稀⑧。愿为双鸿鹄⑨,奋翅起高飞。

【注释】

①疏:透刻。绮:有花纹的细绫。这句是说窗上透刻着细绫花纹一样的格子。

②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③无乃:莫非,大概。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墙也被她哭塌了。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婉的歌曲呢?莫非是像杞梁妻那样的人吗?

④清商:乐曲名。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⑤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⑥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

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即天鹅;一作“鸣鹤”。

【评析】

这是一首听曲知心、感叹知音难遇的诗歌。诗人是一位失意彷徨的游子。当一阵凄凉的乐声从高楼上隐隐传来,这位漂泊无依的游子就被深深地触动了。从那感慨哀伤的一唱三叹之中,诗人仿佛触摸到了歌者内心的哀伤和孤独。高楼女子所弹奏的悲哀之音,正是当时文人普遍的生存感受,自然能引起游子的共鸣。但高高的楼阁阻断了知音的交流,所以,这令人伤感的琴音只能给孤独的旅人留下更为深沉的悲哀。在那个时代,“但伤知音稀”的意蕴已经超越了个体的生命体验,而直探普遍的、广阔的人生际遇。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含情。那华丽的高楼、缱绻的浮云和随风飘落的弦歌声,使整首诗笼罩着一层缥缈的哀怨,一种四顾无侣、知音不遇、无法收拾的无边寂寞和伤情。此诗情绪幽怨哀伤,意境缥缈迷离。

【辑评】

此篇明高才之人仕宦未达,知人者稀也。西北,乾位,君之居也。

——唐·李善《文选》注

抚衷徘徊,四顾无侣。“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恻。

——明·陆时雍《古诗镜》

伤知音稀,亦与“识曲听其真”同慨,二诗意相类。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古艳歌·日出东南隅》是赋艳,故就东南写;此是赋感,故就西北写……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

——清·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

——清·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

此,忠言不用而思远引之诗。通首用比。首四,以高楼比君门,君门在西北,故曰西北。结窗重阶,有谗馅蔽明意。中八,以悲曲比忠言,孤臣寡妇正是一类,故以杞妻为喻,叙次委曲。末四,以歌苦知稀,点醒忠言不用,随以愿为黄鹄高飞,收出不得已而引退之意,总无一实笔。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

此言知音难遇,而造境创言,虚者实之,意象笔势文法极奇,可谓精深华妙。一起无端,妙极;五六句叙歌声;七八句硬指实之,以为色泽波澜,是为不测之妙。“清商”四句顿挫,于实中又实之,更奇。“不惜”二句,乃是本意交代,而反似从上文生出溢意,其妙如此。收句深致慨叹,即韩公《双乌诗》、《调张籍》“乞与飞霞佩”二句意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相关资料】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西北有高楼》,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周绚隆:《妙在飘忽有无间——谈〈西北有高楼〉中的以实写虚》,《名作欣赏》2000年第6期。

张玉琴:《古诗“西北有高楼”及三首拟作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