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七言绝句(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据说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由此得名“受降城”。

②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这里当指建在山上的烽火台,宋人编撰的《武经总要》云:“唐法,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峰处。”

③芦管:笛子。

【评析】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后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参佐军幕,元和十五年(820)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官至礼部尚书。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向被认为是李益七绝中的最佳之作。这首诗抒写征人久戍边地的怨情及思乡之情。前两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以对偶句写景,点题中“夜上受降城”。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积雪一样的白沙,寒霜一样的月光,环境是格外的荒寒,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

后两句抒情,指“闻笛”引起的感情。第三句“不知何处吹芦管”,就像画外音,在宁静的背景上点缀,“沙似雪”“月如霜”的苦寒环境中飘来呜咽的羌笛声,怎能不引起征人缕缕不绝的乡思?“尽”字塑造了征人回头痴痴望乡的形象,道尽征人久戍边地的悲凉。回头“望”的动作成为生活中可以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的动力,故乡的回忆成为他们远离迷惘的精神食粮。

【辑评】

其《受降城闻笛诗》,教坊乐人取为声乐度曲。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绝句,李益为胜,《回乐峰》一章(按,即指《夜上受降城闻笛》),何必王龙标(王昌龄)、李供奉(李白)!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明·胡应麟《诗薮》

高格、高韵、高调,司空侍郎所谓“反虚入浑”者。

——清·李慈铭《越缦堂书简端记》

沙如雪,月如霜,上下交映,已觉苦寒,更闻芦管之声,益增凄恻,而征人触动离愁,安得不望乡以思归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凝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起笔以对句写之,弥见雄厚。后二句申足上意,言荒沙万静中,闻芦管之声随朔风而起。防秋多少征人,乡愁齐赴,则己之郁伊善感,不待言矣。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相关资料】

陈志明:《一首天下传唱的七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李政,张秀平:《明月戍楼闻笛赋,为何欢喜为何愁——读高适〈塞上听吹笛〉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语文知识》2003年第3期。

姜华忠,曹金鑫:《雪月黯旅思笛起动征魂——〈塞上听吹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比较阅读》,《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7年第3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③,绝胜烟柳满皇都④。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酥:奶油。方世举注引《玉篇》:“酥,酪也。”此处形容小雨滋润着早春的土地,使之变得松软湿润起来。

③最是:正是。

④绝胜:远远超过。皇都:这里指长安城(唐朝京都)。

【评析】

此诗采用白描手法,简单两笔即勾勒出一幅烟雨迷蒙、春草似有若无的早春图画,写出了早春的神韵。短短数句,胜过千言万语。

“天街小雨润如酥”,“润”字写出春雨的及时和滋润,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轻柔相映成趣,十分微妙地表达出生活在北方的人送走严寒,迎来早春时独特的欣喜之情。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早春时节,作者所见之景应该是不少的,但诗人特意选取草色作为早春之魂。通过遥看和近观的不同角度来描写草芽初生时的形态。远看似有一片朦胧的草色,而近看只有一星半点的草芽,并未能形成绿色的一片。然而淡淡的草色,却使人感受到勃勃的生机,融漾着精神的愉悦——春天到了,十分生动传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