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言律诗(第2页)
总为浮云能蔽日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金陵:南京古称。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②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③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④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半落:指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⑤二水:秦淮河经金陵,西入长江,从白鹭洲中分为二。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⑥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评析】
这是首登高怀古的诗,字里行间却充满了伤今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山和台由此得名。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曾建都于金陵。而今也如同“凤去台空”般,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一时的烜赫,最终也只能烟消云散。
但诗人并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眼前的山水又把他拉回现实,“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由此可见,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从六朝帝都金陵的兴亡中诗人又想到了唐都长安,然而现实却是灰暗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云:“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朝政昏庸。意寓言外,饶有深意,寄托着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辑评】
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
——明·高棅《唐诗品汇》引刘克庄语
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
【相关资料】
王国巍:《“凤凰”自比“黄鹤”好——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超越性》,《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方子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读后》,《诗刊》2009年第7期。
王德龙:《重读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发微》,《语文学刊》2010年第19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①,渚清沙白鸟飞回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③,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⑤,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③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树叶声。
④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⑤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繁,增多。
【评析】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秋江景色一片萧瑟,诗人老病孤愁,更感身世飘零,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的名篇。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猿猴凄厉的叫声,而江边洲渚上,鸟群也迎风飞翔、不住回旋。这是绝佳的秋景。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木叶茫无边际、萧萧而下,衬以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股凄凉萧瑟的感觉油然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