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格律诗名篇导读(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①,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②,未解忆长安③。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④。

何时倚虚幌⑤,双照泪痕干⑥?

【注释】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②怜:爱。

③未解:尚不懂得。

④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⑤虚幌:透明的窗帷。

⑥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评析】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携家眷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月夜》即是困居长安时所写,是望月怀人的典范之作。

“独看”就是独自一人,不是两人共看,暗示分隔两地。至于诗人心情如何,没有直接说明,而是从妻子的角度写起,起笔甚妙。“闺中只独看”,是想象妻子在独看。所谓“独”,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思念远方丈夫,感到自身孤独;二是因为孩子年纪幼小,尚不懂得母亲对父亲的思念。诗人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儿女的深切挂念,情真意切却明白如话。“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妻子独自望月,一直到了深夜,露水润湿了她的发髻,月光映照在她雪白的手臂上。然而妻子丝毫没有感觉到,依然在思念着丈夫,仿佛希望月亮能够告诉自己何时才能跟丈夫团聚。

尾联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千秋。诗题为《月夜》,诗句皆围绕月来写,结尾的“双照”与开头的“独看”形成呼应。“独看”是现实,“双照”则是期待。二者的对照中,贯注着诗人对妻儿的深深思念。

【辑评】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鬟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极。

——明·王嗣奭《杜臆》

言儿女不解忆,正言闺人相忆耳。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相关资料】

赖筱倩:《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分析〈月夜〉中的放纵情思》,《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庄海志:《读杜甫的〈月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3期。

孙绍振:《读杜甫〈月夜〉》,《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趣惬②,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③?云外一声鸡④。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②野趣:喜爱山野景色的情趣。惬:相合,满足。

③人家:山中的住家。何许:何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