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格律诗名篇导读(第3页)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世称“孟襄阳”。青少年时期在襄阳附近的鹿门山读书。40岁以后到京城长安考试,求取功名,没有考中,曾游历东南各地。在诗歌方面,他与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今存《孟浩然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所谓干谒,指的是古人为求显声扬名而拜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相当于现代的自荐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的张丞相,目的是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器重。
首联点明时令,描写洞庭湖秋水上涨、汪洋浩**的壮阔景色。“混”字则写出高空为水光所包含、水天相接茫茫不分的景象,表现了洞庭湖的汪洋浩瀚。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蒸”“撼”二字极有声势,不仅写出湖面的广阔,而且写出了狂波巨澜拍打着岳阳古城的声势。以上四句,都是紧扣题目中的“望洞庭”三字展开笔墨,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
后四句转入抒情,与题目“赠张丞相”照应,表露作者想要入仕、渴望引荐之意。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诗人以比兴的手法,以眼前之景来设喻,面对浩浩的湖水,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赋闲在圣明时代,实在可耻。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巧妙运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暗喻自己有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委婉地向张丞相表达了自己渴求援引的心情。全诗气象壮阔,委婉含蓄,分寸得当,很能体现诗人不卑不亢的人格,因而被后人所称颂。
【辑评】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诗薮》
五言律起句最难,六朝人称谢朓工于发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雄压千古矣。唐人多以对偶起,虽森严,而乏高古……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何必效晚唐哉?
——明·杨慎《升庵诗话》
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字法要炼……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
——清·王士禛《燃灯记闻》
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然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宋·蔡绦《西清诗话》
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称。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相关资料】
朱庆和:《独标风韵,曲笔擒旨——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6年第4期。
景仁:《熔宏伟、含蓄于一炉的艺术佳品——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赏析》,《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12期。
徐昌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5年第11期。
过香积寺①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②。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③。
泉声咽危石④,日色冷青松⑤。
薄暮空潭曲⑥,安禅制毒龙⑦。
【注释】
①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清一统志》:“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该寺建于公元681年(唐高宗永隆二年),故址已废。
②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③钟:寺庙的钟鸣声。
④咽:呜咽。危:突出的石头。
⑤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⑥薄暮:黄昏。曲:水边。
⑦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评析】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又称其为“诗佛”。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书法和绘画。诗画相通成为王维作品的重要特色。苏轼曾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这首诗首联凭空出语“不知香积寺”,虽然不知道在哪里,但是诗人仍旧在寻觅。颔联这里的“何处”与“无人”对偶,又照应开篇的“不知”,写出作者初访香积寺的情景,并且从视觉写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