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宋散文(第10页)
(39)赋诗:有人认为所赋诗即为《短歌行》(对酒当歌)。
(41)扁(piān)舟:小舟。
(42)瓠(hù)樽:酒葫芦。
(43)寄:寓托。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4)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5)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46)长终:至于永远。
(47)骤:突然。
(48)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9)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0)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1)卒:最终。消长:增减。
(52)曾: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3)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54)适:享用。
(55)更酌:再次饮酒。
(56)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7)狼藉(jí):凌乱。
(58)枕藉(jiè):相互枕着睡觉。
【评析】
在“乌台诗案”后不久,苏轼就被贬谪到了黄州。黄州时期虽是苏轼政治上的低潮期,却是其文学上的一个丰收期。《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写景或者借景抒情为主,而苏轼的不少游记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或者借景抒情,而是以阐明道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穿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代表。
这篇赋分三个层次展开。首先描写泛舟时欣赏到的清远美妙的秋日夜景,以及飘摇乎天地间、御风而“登仙”的超然之乐。接着以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慨叹,对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伤,以及不得与天地长终的遗憾。最后因悲生悟,阐述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以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得到解脱,与客人共尽夜游之兴。这三个层次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将作者的纵情山水之乐与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行文如行云流水,意脉贯通,同时又写出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层层深入而不显单薄。
这是一篇文赋。主客对答是赋体常用的行文格式,本文保留并成功运用了这种格式,从而把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真实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也将作者开朗旷达的胸怀和超越世俗的境界展露无遗。与此同时,这篇赋又打破了传统赋体的束缚,引入了自由灵动的散文笔调,使文章既有对偶声律的赋体之美,又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优美的意境融合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故能享誉千古。
【辑评】
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
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
【相关资料】
顾伟钢:《试析〈前赤壁赋〉的虚无思想》,《名作欣赏》1985年第6期。
李厚肃:《浅谈〈前赤壁赋〉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
李金松:《逍遥之乐背后的隐微心曲——苏轼〈前赤壁赋〉主旨新探》,《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