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七言律诗(第10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评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试礼部,名列前茅,但因触怒秦桧而被黜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任隆兴、夔州通判。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此后又先后任职福建、江苏等地。晚年退居家乡。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诗歌创作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书愤》是陆游爱国诗的代表作,也是他七律的代表作。此诗作于陆游罢职归乡五年以后,恢复无望,壮志难酬,因此愤而有作。诗人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了诗人心系国家的忠诚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慨。

首句反问,不需回答而意即明,“那知”一词深沉真切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和忧愤创痛。“艰”字道出了伟大诗人的无限义愤。其悲其恨、其愤其忧都是出于“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坚定信守,这里的“气”,指誓灭胡虏、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颈联中“空”表露诗人空有报国壮志和恢复中原的雄心;“先”字,使诗人顿生“迟暮之感”,有不得重用的悲哀。所以尾联中诗人想起了诸葛亮,特别是他的《出师表》。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是诗人的意志,然而壮志未酬,鬓发已经斑白,他的愿望仍然不能实现。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把当时的那些投降人物的阻挠干扰曲折而深沉地表述了出来。诗人以此作结,含义深远,余味无穷。

【辑评】

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愤”也。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否则近于枯竭。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

——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

【相关资料】

骆守中:《读陆游的〈书愤〉》,《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晦庵:《伏枥难安之志夜雪秋风之咏——陆游〈书愤〉浅析》,《语文学刊》1995年第4期。

陆精康:《〈书愤〉赏析中的一个问题》,《语文建设》2004年第6期。

关波:《心照日月天——浅谈陆游诗〈书愤〉》,《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5期。

过零丁洋①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②,干戈寥落四周星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④,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

【注释】

①过:来到。零丁洋:海域名,在今广东珠江口外。此诗后原有注曰:“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能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祥兴二年(1279),元军追击在厓山的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逼迫被囚的文天祥(文天祥于前一年十月被俘)招降守厓山的张世杰(即此诗原注中所云之“张少保”),文天祥作此诗以示元军统帅张弘范,表明了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决心以身殉国的崇高气节,悲壮而慷慨。

②起一经:依靠通达一种经书而进入仕途,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因对策擢进士第一。

③周星:岁星。岁星在天空循环一周为12年,故一周星为12年,四周星为48年,作者作此诗时44岁,此举其大概而言。

④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评析】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奉诏勤王,出使元营被拘,后来逃脱,转战东南,力图恢复。最后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

这首诗选自《指南后录》。诗的前六句追述了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后两句表达了自己捐躯报国的决心。

开篇叙述自己由于精通经书,受到国家重用,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了,这是对自己生平的回顾。颔联叙述祖国被敌人**的惨象,好像被狂风撕烂的柳絮;作者一生动**不安,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并遭受雨打风吹,从中可以联想国家的危亡命运和人民生活的颠沛流离。颈联也非常巧妙,“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里作者把地名和心理糅合在一起,语意双关,内心惶恐不安,孤苦伶仃之感倍增,增强了感染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书册的代称。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能够永生不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要把自己的赤胆忠心留下来,让它在史册上光辉照耀。这两句不仅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而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格调收束全篇,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辑评】

大节如信公,不待诗为重。信公能诗,则尤可重耳。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相关资料】

王毅:《民族正气光耀史册——关于文天祥和他的〈过零丁洋〉》,《中学语文》1984年第10期。

骆玉明:《书生意气亦自雄——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7年第12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