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戏曲名篇导读(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2)并头莲:并开的莲花,比喻两情相守,今称为“并蒂莲”。

(23)举案齐眉:此处指恩爱夫妻。案,有脚的拖盘。东汉梁鸿之妻,为丈夫端上食物时,把托盘高举与眉齐,后世常用以比喻夫妻相敬如宾,语见《后汉书·梁鸿传》。

(24)暖溶溶:形容酒温热而多的样子。溶溶,多的样子。玉醅:美酒。

(25)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微小而虚空的名利。蜗角,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26)经忏:指佛经。忏,为人忏悔所诵的经文。

(27)春雷第一声:比喻中状元的捷报。

(28)白夺:誓必夺得。

(29)赓(gēng):续。

(30)红泪:指女子流泪。

(31)比司马青衫更湿:形容心情比被贬谪江州的白居易与沦落的琵琶女更伤心。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2)伯劳东去燕西飞:比喻两人分离。此句化用古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句。伯劳,鸟名。

(33)五煞:曲牌名,用在套曲结尾的部分。单独用时称为“煞”;连续使用时多依其在套曲中的位置取名,为于倒二者称“二煞”,倒第三者称为“三煞”,以此类推。

(3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因添离泪而满溢出来,华山因离恨所压而低。此处用来形容离泪之多与离恨之深。

(35)罗帏:罗帐。

(36)绣衾:绣被。

(37)文齐福不齐:谓文章足以登第而命运不济,为当时成语。

(38)一春鱼雁无消息:谓一去没有消息。“鱼雁”,代指书信。此语出自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39)青鸾:青鸟。古代有青鸾送信的传说,此代指传送信息的信使。《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三青鸟,赤首黑目,身青。”传说青鸾是西王母驾临前的信使,是凤凰的前身,色泽亮丽,体态轻盈,后人将它视为传递幸福佳音的使者。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40)栖迟:停留,眷恋、沉醉的意思。

(41)大小:指大大小小的烦恼。

【评析】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约在元贞、大德间(1295—1307)。王实甫所作杂剧有14种,以儿女风情题材居多。今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及《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折。剧作风格秀丽婉转,《西厢记》一剧是其代表作。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这一折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为之送别的情景。本折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科白及【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愁苦的心境;第二部分从“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内心纠结,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从【四边静】至“小生就此拜辞”,是临别叮嘱的场面,莺莺既希望张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表明她对尚未完全得到的爱情的深切珍惜和忧虑;第四部分从【一煞】至结尾,是两人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时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在这一折中,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并扬言“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强横顽固立场。张生原本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态度基本一致,没有内心斗争。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她更看重的是爱情本身。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其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态度与老夫人形成鲜明的对照。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张生一往情深的表现,也体现了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因而闪耀出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本折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戏曲环境,渲染送别的氛围,景物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一体。作者将女主人公置身于离别的氛围中集中刻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火红的霜林映照着莺莺无法言传的苦衷。在莺莺的自问自答中,秋景愈发萧瑟迷离,人物的内心也愈发抑郁悲伤。离情别意和犹疑不安的心绪,都在这一片无边的秋色中延伸开来,极具感染力。

《西厢记》曲辞华美,作者广泛融铸唐诗宋词意境,以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就浓郁的抒情气氛。《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一曲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叨叨令》则用经过锤炼的口语,一泻无余地倾诉了别离的愁闷。相同句式的排比,既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又使得感情更加凝重深沉。这一折戏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辑评】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

——清·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王实甫作《西厢》,以研炼浓丽为能,此是词中异军,非曲家出色当行之作。

——吴梅《顾曲麈谈》

【相关资料】

吴国钦:《长亭送别令人心折》,《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星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读〈西厢记·长亭送别〉的两段曲词》,《戏剧文学》1982年第2期。

张人和:《〈西厢记〉论证·篇章选析(第四本第三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俞为民:《别情依依愁思长——〈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刘汉光:《炼刚为柔绵里藏针——试析〈长亭送别〉的戏剧性》,《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