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散文名篇导读(第7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司马迁,生卒年不可考,字子长,是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部伟大的《史记》,却是在极其艰难的状态下写成的。当时,李陵被匈奴俘获并投降。武帝得知大怒,迁怒李陵亲族。司马迁冒死为李陵分辩。盛怒之下的武帝将司马迁下狱,处以腐刑。蒙此大难,司马迁虽然无比痛苦,但仍然坚持《史记》的写作。《报任安书》就是写于这样的情境中。

司马迁在这封信里向任安说明了自己得罪受刑的经过,并诉说自己甘愿蒙受这奇耻大辱的原因,表达了自己愤懑不平的情绪及忍辱负重的志气。这封信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辞气沉雄。叙事为议论铺垫,议论中又自然流出沉郁的情感,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修辞手法的多样。文中多处使用比喻、对偶、排比、用典等手法。修辞的多样化,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泰山”“鸿毛”的譬喻,生动又深刻,成为后习用的成语。还有大量典故的运用,不但体现出作者作为史学家的渊博史识,而且有力传达出作者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表达的容量,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

【辑评】

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相关资料】

徐敏:《血泪凝成的奇文——司马迁〈报任安书〉评赏》,《名作欣赏》1990年第6期。

肖兴国:《死,有泰山鸿毛之别——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①,无明略以佐时②;徒临川以羡鱼③,俟河清乎未期④。感蔡子之慷慨⑤,从唐生以决疑⑥。谅天道之微昧⑦,追渔父以同嬉⑧;超埃尘以遐逝⑨,与世事乎长辞⑩。

于是仲春令月⑾,时和气清。原隰郁茂⑿,百草滋荣。王雎鼓翼⒀,鸧鹒哀鸣⒁;交颈颉颃⒂,关关嘤嘤。于焉逍遥⒃,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⒄。仰飞纤缴⒅,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⒆,悬渊沉之魦鰡⒇。

于时曜灵俄景(21),系以望舒(22)。极般游之至乐(23),虽日夕而忘劬(24)。感老氏之遗诫(25),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26),咏周孔之图书(27);挥翰墨以奋藻(28),陈三皇之轨模(29)。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30)?

【注释】

①都邑:指东汉京都洛阳。永:长。久:滞。言久滞留于京都。

②明略:明智的谋略。这句意思说自己没有辅佐君主的谋略。

③徒临川以羡鱼:《淮南子·说林训》曰:“临川流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用此典表明自己空有佐时的愿望。徒:空,徒然。羡:愿。

④俟:等待。河清:黄河水清,古人认为这是政治清明的标志。此句意思为,等待政治清明,未可预期。

⑤蔡子:战国时燕人蔡泽。慷慨:壮士不得志于心。

⑥唐生:唐举,战国时梁人。决疑:请人看相以开释自己对前途命运的疑惑。蔡泽未发迹时,游学诸侯,曾请唐举看相,后入秦,代范雎为秦相。

⑦谅:确实。微昧:幽隐。

⑧渔父: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渔父章句序》:“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而乐。”嬉:乐。此句表明自己将追随渔父隐于川泽。

⑨超尘埃:指游乎尘埃之外。尘埃,比喻纷浊的事务。遐逝:远去。

⑩长辞:永别。由于政治昏乱,世路艰难,自己与时代不合,产生了归田隐居的念头。

⑾令月:好的时节。令,善。

⑿原:宽阔平坦之地。隰:低湿之地。郁茂:草木繁盛。

⒀王雎:鸟名,指雎鸠。

⒁鸧鹒:鸟名,指黄鹂。

⒂颉颃:鸟飞上下貌。

⒃于焉:于是乎。逍遥:安闲自得。

⒅纤缴(jiǎo):指箭。纤,细。缴,射鸟时系在箭上的丝绳。

⒆逸禽:云间高飞的鸟。

⒇魦鰡(shāliú):一种小鱼,常伏在水底沙上。

(21)曜灵:日。俄:斜。景:同“影”。

(22)系:继。望舒:神话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仙人,这里代指月亮。

(23)般(pán)游:游乐。般: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