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言律诗(第7页)
此悼亡之作也。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
此悼亡之诗也。首特借素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泰帝禁不可止以发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次联则悲其遽化为异物。腹联又悲其不能复起之九原也。曰思华年,曰追忆,指趣晓然,何事纷纷附会乎。钱饮光亦以为悼亡之诗,与吾意合;庄生句取义于鼓盆也。亡友程湘衡谓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次联言作诗之旨趣,中联又自明其匠巧也。余初亦颇喜其说之新。然义山诗三卷出于后人掇拾,非自定,则程说固无据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何义门以为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首联……言平时述作,遽以成集,而一言一诺俱足追忆生平也。次联云云,言集中诸诗,或自伤其出处,或托讽于君亲;盖作诗之旨趣,尽于此也。中联云云,言清词丽句,珠辉玉润,而语多激映,又有根柢,则又自明其匠巧也。末联云云,言诗之所陈,虽不堪追忆,庶几后之读者知其人而论其世,犹可得其大凡耳。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
《锦瑟》一篇,盖义山五十后自序之作也。
——清·宋翔凤《过庭录》
可望而不可即,非令狐不足当之。借喻显然。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余颇疑此诗乃是伤唐室之残破,与恋爱无关。
——岑仲勉《隋唐史》
《锦瑟》之冠全集,倘非偶然,则略比自序之开宗明义,特勿同前篇之显言耳。……首两句言景光虽逝,篇什犹留,毕世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所谓“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三、四句言作诗之法也。……五、六句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七、八句乃与首二句呼应作结,言前尘回首,怅触万端,顾当年行乐之时,即已觉世事无常,持沙转烛,黯然于好梦易醒、盛筵必散。
——钱锺书《谈艺录》
自伤身世之说,较为切实合理。……首联谓见此五十弦之锦瑟,闻其弦弦所发之悲音,不禁怅然而忆己之华年往事。……颔腹二联,即承“思华年”而写回忆中之华年往事,……“庄生”句系状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用意处在“梦”字、“迷”字。而此种境界亦即以象征诗人身世之如梦似幻,惘然若迷。……“望帝”句系写瑟声之凄迷哀怨,如泣鹃啼血,着意处在“春心”字、“托”字。“春心”本指爱情之向往追求,常用以喻指对理想之追求。……“望帝”句殆谓己之壮心雄图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之哀怨凄断之诗歌,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摅哀怨也。杜鹃,即作者之诗魂。……“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蓝田”句似写瑟声之缥缈朦胧……或以喻己所向往追求者,皆望之若有,近之则无。……要之,颔、腹二联并非具体叙述其华年往事,而系借瑟声之迷幻、哀怨、清寥、缥缈以概括摅写其华年所历之种种人生遭际、人生境界、人生感受。……末联含义明白……谓上述失意哀伤情事岂待今日追忆方不胜怅恨,即在当时亦惘然若失矣。
【相关资料】
徐长波:《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锦瑟〉新论》,《文教资料》2009年第24期。
郭俊群:《李商隐〈锦瑟〉解读》,《文学教育》2010年第3期。
孙绍振:《读李商隐〈锦瑟〉》,《语文建设》2010年第5期。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①。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⑤。
【注释】
①信马:听凭马随意而行。野兴:对山野的游兴。
②晚籁:指傍晚时山沟里发出的声音。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③棠梨:杜梨,俗称野梨。
④荞麦:粮食作物的一种,因果实磨面如麦,故名。
⑤原树:原野上的树木。
【评析】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初任地方官,后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生性耿直,直言极谏,三次被贬。因曾贬谪黄州,世称王黄州。他对民间疾苦有比较深切的了解,能够继承美刺时政的诗歌传统。诗文风格质朴平易,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此诗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为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团练副使时。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村野秀丽的秋景,情景交融,清新流畅,是王禹偁诗歌的代表作品。
首联“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诗人让马儿慢悠悠地在长满**的山路中信步前行,“悠悠”说明美丽的景色使诗人流连忘返,诗人的游兴正浓。
中间两联的对仗非常工整,特别是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动中有静,下句静中有动,精巧工致。“数峰无语”,将山峰拟人化,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颈联里的“胭脂”与“白雪”,一红一白,色彩清新,风景如画。在这两联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分别从声、形、色、香等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傍晚时分静穆而又多彩的山村秋景。
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却突然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都与家乡的景物那么相似,而自己此刻却被贬异地,远离家乡,于是原先悠闲自在的勃勃游兴,立刻转化成无法消释的思乡之情了。由此可知,这首诗虽写村行风景,其实是借风景来传达内心的情绪:村行引起兴致,兴致生出赞美,赞美转为乡思。贯穿此诗的,正是诗人思念家乡的无限惆怅。
【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