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格律诗名篇导读(第1页)
第三节格律诗名篇导读
一、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④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⑤。
无为在歧路⑥,儿女共沾巾⑦。
【注释】
①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当时县尉的通称。之:去往。蜀州:泛指蜀地,今四川省。
②城阙:城墙和宫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辅:这里指拱卫。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③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州。
④海内:四海之内。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⑤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⑥无为:不要。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⑦沾巾:泪水沾湿手巾。
【评析】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麟德初及第,曾任沛王府修撰,后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亡。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劝勉对方不要在离别时感到悲哀。诗的开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而举目千里,依依送别的无限情意自在其中。诗人于长安送别友人,五津本是看不见的,但诗人出以想象的视角,显得格外壮阔,远超出一般送别诗满篇柳枝、酒杯之词。接下来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求官漂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含有无限凄恻的意绪,与开头的壮阔相比,形成一个波谷。
第三联奇峰突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无法让真正的知己分开,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感,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名句。
全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依依惜别,而是慷慨豪壮,激励人心,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
【辑评】
(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明·顾璘《批点唐音》
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明·胡应麟《诗薮》
【相关资料】
赵炳耀:《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语文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2期。
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中学语文》1982年第9期。
孙全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第11期。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③。
潮平两岸阔④,风正一帆悬⑤。
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⑧。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