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散文名篇导读(第2页)
【评析】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叙述了丰富的历史事件,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的简单记事发展为相对完整的叙事散文,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
这篇《郑伯克段于鄢》以凝练精彩的笔墨叙述了公元前722年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的骨肉相残的事件,并且塑造了好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姜氏因为生产庄公时难产而厌恶庄公。与之相反,她非常宠爱小儿子共叔段,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屡次遭到拒绝却仍不善罢甘休,顽固之极。姜氏对两个儿子的一宠一恶,也奠定了本文的行文脉络。共叔段没有雄才大略,却充满野心,所以结局可想而知。郑庄公为了政治利益,抛弃亲情,丝毫不念及兄弟情谊。对于这三人之间的活动,本文很少作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各种对话、行为来表现。通过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性格鲜明。在结尾处,郑庄公被颍考叔感化,与姜氏和好如初,总算还令人感到一丝温暖。
这篇选文还可以看出《左传》在行文上的一个特点:不着褒贬,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正是《春秋》一书所惯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间接呈现出来。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事中,令人深深感到封建统治者内部血腥仇杀的可怕。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也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显现。
【辑评】
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自晋已降,景慕者多。
——唐·刘知幾《史通》
一篇郑庄公文字,却以颍考叔结,是以颍考叔为“孝子”,而以郑庄公为“尔类”也。左氏用“君子曰”,例如此,严矣哉。
——明·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相关资料】
蒋凡:《郑庄公与共叔段——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札记》,《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1期。
谢虹光:《〈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解读》,《名作欣赏》1997年第2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①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②,而形貌昳丽③。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④”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⑤,客从外来,与坐谈⑥,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⑦,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⑧。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⑨”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⑩,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⑾,闻寡人之耳者⑿,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⒀;期年⒁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⒂。
【注释】
①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驺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②修:长,这里指身高。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相当于今18厘米到23厘米左右不一。这里的“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③昳丽:光艳美丽,气度不凡。
④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
⑤旦日:明日,第二天。
⑥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⑦明日:又过了一天。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⑧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于,比。
⑨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能兼听。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甚,厉害。
⑩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
⑾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⑿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的。
⒀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间:偶然,有时候。进:进谏。
⒁期年:一周年,满一年。
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必用军事行动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评析】
《战国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较之《左传》更为细致和具体。本文虽然说理,但是从生活中说来,趣味盎然。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广泛听取人民意见,以作为施政依据,是由此及彼,由小见大,从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发到政治生活中的治国道理,可谓寓深刻于平常。
这篇短文叙事写人都非常细致入微。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打比方,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样由浅入深的譬喻方式,让人更易于接受。而邹忌对自己故事的叙述,同样形象生动。邹忌先是对镜自照,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接着见到徐公,详细比较一番,从而引发思考。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鲜活灵动,如在目前。
本文篇幅不长,三百多字的短文,却从家事说到国事,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段故事,可谓言简意赅。如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齐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纳谏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都称得上简洁有力。
【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