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美与丑的置换 关于第三代诗歌(第2页)
海子的诗歌风格独特,它浪漫、敏感、纤细,甚至能让人产生怜惜的痛感。海子有着高远的诗歌理想,他试图建立一种“不是感性的诗歌,也不是抒情的诗歌,不是原始材料的片段流动,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的大诗,[19]并且也身体力行地在长诗方面作了尝试。就目前所提供的文本看,海子远远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与诺言。比较而言,海子的抒情短章相对成熟。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朦胧诗”以及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2。“归来诗人”有哪些具代表性的作者和作品?其文学价值如何?
[1]《今天》是由北岛、芒克等创办的油印刊物。自1978年12月创刊,到1980年12月停刊,共出刊物9期。后来被称作“朦胧诗人”的不少人都在该刊发表过诗作。
[2]《诗刊》社编:《1985年诗选·编后记》,4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新中国成立前分为“三代”,新中国成立后分为“三代”,参见《诗刊》社编:《1985年诗选·编后记》。
[4]在当代文学史与诗歌史写作中,通常把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开始创作,但在“反右”和“**”中因受冲击而不得不停笔,“**”结束后又重返诗坛的那批诗人称作“归来诗人”。
[5]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载《光明日报》,1980-05-07。
[6]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载《诗刊》,1980(8)。
[7]多多:《1972—1978:被埋葬的中国诗人》,见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469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8]吴嘉、先树:《一次热烈而冷静的交锋》,载《诗刊》,1980(12)。
[9]丁力:《古怪诗论质疑》,载《诗刊》,1980(12)。
[10]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载《光明日报》,1980-05-07。
[11]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载《诗刊》,1981(3)。
[12]甘铁生:《春季白洋淀》,载《诗探索》,1994(4)。
[13]“朦胧诗”体现的并不是纯粹的现代意识,而是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先导。因为“朦胧诗”的总体价值取向,与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更为接近。
[14]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载《诗刊》,1980(10)。
[15]由于他们的创作一直贯穿到90年代,而且能代表其艺术高度的作品也多写于90年代,所以在板块划分上安排在了90年代。
[16]韩东:《〈他们〉略说》,载《诗探索》,1994(1)。
[17]周伦佑:《异端之美的呈现——“非非”七年忆事》,载《非非》,1994(2)。
[18]翟永明:《称之为一切》,217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19]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见西川编:《海子诗全编》,89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