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参考文献(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3。王一意:《茶马古道上的康定锅庄》,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44。陈保亚、孔江平、张猛、杨海、潮汪锋:《超越极限:茶马古道大环绕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行走和命名20周年纪念考察》,载《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12期。

45。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46。李刚、李薇:《论历史上三条茶马古道联系及历史地位》,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7。陈保亚:《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8。陈安强、陈学志、王小琴:《作为族群文化交融互动的线性文化遗产——以中国西部松茂茶马古道为例》,载《前沿》2011年第7期。

49。熊元正:《马帮与锣锅、铓锣》,载《西部风景线》2011年。

50。陈波:《媒介形态中的茶马古道——比较纪录电影《德拉姆》与电视专题系列纪录片《茶马古道》,载《新闻知识》2011年第4期。

二、相关课题的参考文献

1。阳春:《巴塘弦子舞》,载《中国民族》1962年第7期。

2。德钦县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编:《邦锦花儿开了——德钦藏族弦子、锅庄词曲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3。《藏族文学史》编写组:《藏族文学史》(上、下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4。《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5。史襄哉编者:《中华谚海》,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6。德钦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德钦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7。王文长:《对藏东藏族家庭婚姻结构的经济分析》,载《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

8。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9。孙宝萝:《论藏族弦子舞蹈音乐》,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0。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1。王化新、周荣新主编:《丽江青春棚——彝族他留人婚姻习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2。和少英主编、王正华副主编:《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3。张霞:《走进藏乡感受藏语——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藏语使用情况调查》,载《今日民族》2006年第12期。

14。肖华:《巴塘弦子》,载《四川党的建设》2006年第10期。

15。郭桂玲:《巴塘弦子》,载《四川党的建设》2007年第4期。

16。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的表现形式》,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7。姚亚平:《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探究》,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18。康·格桑梅朵:《巴塘弦子——藏族农耕文明孕育的轻歌漫舞》,载《音乐探索》2009年第4期。

19。周帆:《藏族“锅庄”舞蹈的审美特征》,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0。汪桂花:《藏族锅庄舞的特点及价值邹议》,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1。李志农、陆双梅:《多偶婚姻:传统与生境下的理性选择——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为例》,载《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22。李志农、陆双梅著:《奔子栏藏族锅庄歌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3。简波、齐莹:《藏族锅庄舞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载《文化·视野》2009年第7期。

24。陈爱华、邓通图:《论藏族锅庄舞的文化特征》,载《发展》2010年第10期。

25。郭璐璐:《藏族巴塘弦子艺术特征探析》,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6。伍国栋:《音乐形态音乐本体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

27。何廷艳:《浅析锅庄舞的形成历史》,载《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28。扎史此姆:《奔子栏锅庄的艺术特点》,载《民间音乐》2011年第2期。

29。杨岭多吉主编:《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四川省藏学研究会,中共巴塘县委、县人民政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2年1月6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