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第2页)
5。张文敬:《边坝“茶马古道”记事》,载《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8期。
6。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7。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载《西藏研究》2002第4期。
8。罗莉:《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王川:《“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0。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放现实意义》,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朱丹、郭笑笙、季征、龙建民:《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载《云南日报》2004年。
12。陈应国:《祥云古驿道》,载《云南政协报》2004年。
13。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期待: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纪录分析》,载《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3期。
14。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5。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
16。赵闵闻:《茶马古道:仍在流动的历史》,载《中国民族报》2005年。
17。余灵杰:《茶马古道在这里延伸》,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8。杨绍淮:《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19。叶永新:《关于“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4期。
20。翟辉:《茶马古道双镇记——兼论传统城镇的保护与发展》,载《华中建筑》2005年Z1期。
21。张怡:《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载《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22。熊燕:《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交流》,载《今日民族》2006年。
23。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载《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年第2期。
24。陈保亚:《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25。周智生、李伟:《茶马古道发展启示与西部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载《理论前沿》2006年第2期。
26。张洁、杨桂红、阮冬梅:《云南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载《资源与产业》2007年第3期。
27。陈世松:《茶马古道上的移民文化积淀》,载《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
28。韩海华、周斌星:《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载《茶叶》2008年第3期。
29。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载《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
30。敏塔敏吉:《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载《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4期。
31。刘建峰、张洁、王桂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云南茶马古道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32。阳耀芳:《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载《茶叶通讯》2009年第1期。
33。周云水、魏乐平:《略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基于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田野调查》,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4。王华峰:《茶马古道今何在》,载《森林与人类》2009年第2期。
35。刘小方:《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兼论茶马古道的世界遗产价值》,载《旅游论坛》2009年第2期。
36。王开林:《文化甘旅:茶马古道行》,载《海燕》2009年第4期。
37。张新科、樊凯、李芳菊:《浅谈云南茶马古道沿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云南剑川县沙溪寺登街为例》,载《殷都学刊》2009年第2期。
38。余敛明:《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与保护》,载《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39。杨杰宏:《反思与争论:现代语境下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
40。王丽萍:《文化线路与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
41。王丽萍、秦树才:《论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文化交融及其发展途径》,载《学术探索》2010年第4期。
42。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