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纳西族赶马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笔者:纳西族马帮在赶马路上会唱调子吗?

李能章:会的,一般都是习惯男女对唱,但纳西族并没有固定的赶马调,曲调固定,词经常换的。

笔者:您能唱一首吗?

李能章:呵呵,有一首唱马的。

谱例2-12:

演唱:李能章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0日

采录地点:丽江

采录记谱:张璐

歌词大意:马儿,我将你喂的足够的肥壮,你带着我上路。

[采录案例九]

图2-11纳西族赶马人宣绍武摄影:张璐

采录对象:宣绍武,男,1926年出生,现居住于丽江市。

采录时间:2011年5月。

采录地点:丽江古城。

采录背景:宣绍武是丽江赫赫有名的宣科的哥哥。他文学修养较高,对纳西族的历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己也亲历赶过马,并著有《茶马古道亲历记》一书,文笔流畅,资料翔实,很有见地。他认为,“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齐名,是中国通往国外的又一条漫漫长路。其地位应该给予肯定,其历史贡献应该给予宣扬,茶马古道上马帮们的拼搏精神也应该成为今天提倡的精神。如果没有茶马古道,丽江发展就不会这么快,云南的历史也许会重新书写。忘记历史就意味着丢掉了我们的祖宗。人可以忘本,但不能忘根。在与他的交谈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对茶马古道那种眷恋和执迷。

笔者:您去过拉萨吗?见过什么样的马帮?

宣绍武:去过啊。1946年,我从丽江出发,到了1949年才回来的,去了拉萨,在那里住了整整两年。还记得当年从丽江出发,赶马走了三个多月到拉萨。

笔者:那您作为地地道道的丽江人,从小耳濡目染赶马的事情,又亲身经历过赶马,您怎么看待纳西族马帮呢?

宣绍武:丽江是茶马古道云南段内最重要的驿站了,这主要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在云南,丽江的海拔、气候都是适中的,比较起来版纳的太低、太热,中甸的太高、冬天太冷,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和马到了丽江都还是比较能适应的。特别是抗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日本封锁了中国通向国外的所有通道,只剩下云南赶马路这条道路。当时云南内的所有物资都集中在了丽江,纳西族马帮在这一段时间是非常受重视的,它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了,还有其他民族的马帮。不过客观来说,藏族的马帮还是比较能吃苦耐劳的,他们所行走的路途一般都是长途,穿西藏,到印度,这不是一般马帮可以做到的。

笔者:对在丽江其他民族的马帮还有什么记忆吗?

宣绍武:在1947年的时候,丽江有一个名为“茂恒商号”的资本家,当时几乎垄断了整个丽江的市场,非常出名。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丽江汇集了很多银行、商号,但他们雇佣的都是藏族的马锅头。赶马走的不是一般的路,是世界上最苦的路。它穿越了整个大西南的广大地域,这里雪岭连绵,山岳重叠,江河奔泻,波涛滚滚,空气稀薄。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雪域西藏,其行路之难,更难于蜀道之上青天。尤其是到了冬天,每天都要爬雪山、过草地,海拔高,身体也不适应。

笔者:摩梭人作为纳西族的支系,您觉得他们与这条赶马路有关系吗?

宣绍武:他们现居住于泸沽湖畔,从地理位置来看,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摩梭人当地的“打跳”是最富于盛名的歌舞之一,他们这种圆圈歌舞的形式,其实也是受到藏族锅庄舞的影响,是藏族锅庄舞在当地的“生根发芽”,这应该算是茶马古道遗留下来的吧。

笔者:摩梭人最奇特的是走婚,您怎么看呢?

宣绍武:摩梭人的婚姻是走婚制度,所谓男不娶、女不嫁。这种婚姻制度在世界上也罕见。云南本就是婚姻状态多见的省份,什么样奇特的现象都有。所以有人说,云南民族多,社会形态多样,婚姻形式百花齐放,对云南了解透了,对中国的社会也就理解了。不过婚姻形态其实也就几样,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妻多夫的比较少见,在云南也只有奔子栏地区有,且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现在这种婚姻形态已经少见了。认真研究这些婚姻形式,会发现许多很有趣的现象,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化中出现的形态,有很多都与茶马古道有关,也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有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