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马帮赶马调(第3页)
笔者认为,《赶马调》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共性特征。
第一,曲调均以上、下句为一乐段,曲式结构简单、短小。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第二,旋律形态多以级进、三度、四度跳进为主,音程跨度并不大,旋律线条整体呈现出拱形状。但曲调中往往会出现一到两次的音程大跳,多在开头不久处便出现的六度或七度大跳,将全曲推至最高音,而后迂回下行。第三,在词曲结合上面,多为一字一音,正词部分均为七字句,十分工整,一般上、下两句为一韵。同时,衬词使用频率较高,突出衬词的功能性。第四,节奏节拍简单、规整,多以均匀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有的曲调虽节奏略有变化,如弥渡县的《赶马调》(谱例3-1)主要运用了前短后长的节奏,密祉乡的《老赶马调》(谱例3-2)较多使用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但整体变化不大。
表3-1《小赶马》
续表
从音乐本体上来看,这些共同特征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与山歌、小调有着异同之处。首先,从演唱场合来看,《赶马调》的演唱场合多是在户外,多在山野、山路等地方,这与汉族民歌中山歌的使用地点几乎一致。其次,从音乐特点来看,山歌在我国汉族民间歌曲中,音乐特点是坦率、直接的,“在音乐性格方面,山歌热情、奔放,往往曲调的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9]而汉族马帮《赶马调》,也较为清晰地呈现出这一特点。以上采录到“小赶马”多在乐曲的开头处便出现全曲最高音,将曲调推向**,这种高亢的唱法与山歌中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点是《小赶马》与山歌的相似之处。然而,从情感上而言,二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山歌一般直抒情感,较于小调的婉转、含蓄,它显得直截了当,《赶马调》则不然。它往往不会直抒胸臆,而是以比兴手法,多用“葡萄藤”作喻,引出赶马之事,又再次含蓄的以“嫁女莫嫁赶马人”这样一个局外人的口吻映射出对于赶马的恐慌、无奈等情感。这几经婉转的表达方式,与小调的含蓄、委婉有着几分相似。此外,从歌词内容来看,《赶马调》的曲调形态虽较为简单,但其歌词内容,却反映了汉族马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爱情观。较山歌而言,这样的叙事性特点与小调的表达方式更为接近。
因此,汉族马帮中广为传唱的《赶马调》,它既有着山歌般的粗犷、奔放的旋律,也有着小调般的含蓄、委婉的内容。形成这样的《赶马调》,是与它所产生的环境分不开的。《赶马调》正是在茶马古道这样一个特殊的语境中,在马帮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孕育而生。《赶马调》首先能够满足的是人们情感、情绪的宣泄,这是马帮成员最直接、最具体的需求。它曲调的高亢、奔放、自由,源于赶马人长年奔走在古道上,身处高山峻岭中的豪迈气概和豁达情怀,而歌词内容的羞涩与含蓄,则更多的是来源于人性内心的脆弱与无助。一方面,亲人分离的不舍、生活被迫的无奈、走上路途的彷徨与孤独,这些都是茶马古道上赶马成员的心灵痛楚,这是一种私人的、渺小脆弱的内心世界。而另一方面,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宽广的生态环境、山山水水的纵横交错,这些茶马古道的自然风光又有着“江海不逆小流”的气度。二者的完美结合便是以《赶马调》这样的旋律与歌词呈现出来了。然而,大部分《小赶马》的歌词内容还是停留在比较“原始”的、自然的夫妻分离状态,内容也多以女子劝说自己的丈夫不要外出赶马为由,换言之,《小赶马》主要的集中点多在表现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上,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简单、明了,情绪宣泄得十分单一、直白,这些都成为《小赶马》在音乐本体方面的主要特点。
然而,既有《小赶马》之称谓,也必有《大赶马》之说。其实,所谓的大、小之说,即指故事情节的多与少。“《大赶马》意即内容比较广泛,叙事比较详尽,歌词特别长,可以看成是‘大型赶马生活叙事歌’。而上述所例《小赶马》反映的内容要单纯些,情节也比较单一、集中,可称之为‘小型赶马生活叙事歌’。”[10]在宾川地区,笔者收录到名为《大赶马》《进乔后》《山歌调》等曲调。
《大赶马》与《小赶马》首先在音乐形态上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男女之间的对唱也变得复杂起来,与《小赶马》中同曲调不同词的情况不同,《大赶马》男女之间的旋律也大多不同,歌词内容也变得丰富,唱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以哭诉赶马的辛苦、夫妻小唱为主,范围更加拓展,涉及人生观、宗教观等更广、更高层面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大赶马》同样也是汉族马帮中经常出现的曲调。
谱例3-7:
演唱:王子佑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首先从曲式结构来看,男女之间的对唱,各自形成了并列的四句乐段,但b句与c句的落音相同,均为主音:
谱例3-8:
演唱:王子佑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续词:
男:七星灯火(唔斗)通夜亮,火盆(那个)边上叙心肠(阿妹呀)。阿妹贤惠传百里(来嘛阿妹呀)阿哥是个庄稼汉(嘛哥嘞阿妹小心肝)。
女:阿哥莫说(唔斗)客气话,阿哥(那个)能干把名传(阿哥呀)。田中活路样样会(来嘛阿哥呀)执鞭是个赶马郎(嘛哥嘞阿哥小心肝)。
曲体结构较《小赶马》扩大了一倍。在b乐句中,男女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别,男子的旋律形态以上行为主,而女子则形成迂回下行的旋律走向,这是双方的遥相呼应。依然还是七字句,可旋律形态的复杂多变、衬词的大量使用,使得《大赶马》听起来稍显冗长。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曲调中女子并没有哭诉赶马事宜,反而唱出“阿哥能干把名传,执鞭是个赶马郎”,以赞美的语气从一个侧面高度肯定了赶马的职业,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也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于曾经从事过赶马的人,还是有着较高的认可度,认为能够从茶马古道走一遭回来的人,肯定是身体强壮、意志力坚强的人,必然也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这些特点甚至成为女子择偶时的标准之一。
同样是七字句,在下关的《赶马调》中又被这样唱到:
谱例3-9:
演唱:陈瞎子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这首《大赶马》从曲体上来看,为四乐句乐段。整个曲调活泼、跳跃,四度、五度、六度音程跳进多处可见。五声音阶,羽调式。主要旋律形态为:
此曲音程跳动较为自由,没有按部就班在曲调开始处出现“警觉性”[11]的跳跃,但第1小节中的连续两次的六度、五度较为大幅度的跳进,犹如阶梯一般,给全曲增加了较为明显的顿挫感。
下川坝子的《大赶马》与宾川的较为类似,特别是歌词部分:“四方大路望不通,单单望通正南方”与“四方大路望通哨,单单望通正南方”基本一致。
谱例3-10:
演唱:王子佑
演唱时间:1956年
记录:李莼
译谱整理:张璐
续词:
三十晚上(哎)妹过门(来嘛哎咳哎咳呦),
拜罢(那个)天地(哎咳哎咳呦)结姻亲(来嘛妹子小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