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星闪耀 绿原鲁藜彭燕郊曾卓牛汉等(第1页)
二、诗星闪耀:绿原、鲁藜、彭燕郊、曾卓、牛汉等
胡风是诗人,七月派可以说是诗星闪耀。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以笔名行世,湖北黄陂人。1942年考入重庆复旦大学,并在胡风编辑的《七月诗丛》出版诗集《童话》。后又出版诗集《终点,又是一个起点》《集合》。1955在反胡风运动中被定罪为“美蒋特务”而入狱,1959年在被监禁期间作《又一名哥伦布》等诗,1962获释。“文革”再受批斗,1970年在牛棚中作《重读〈圣经〉》等诗。正如萧军“文革”期间的旧诗,从《又一名哥伦布》将自己被关押看成是一次寻求真理的孤独旅行,到《重读〈圣经〉》在“桌上是写不完的检查和交待,明天是搞不完的批判和斗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出“今天,耶稣不只钉一回十字架”的抗议,继承的仍是五四文学传统,与当时的文学潮流南辕北辙。这充分表明,只有胡风培养的鲁迅的精神苗裔还在争天抗俗地为了真理与自由而进行抗争。
绿原曾喜欢过戴望舒与卞之琳的诗歌,但他的诗更受艾青的影响。《乡愁》的一个诗节明显有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影响:
飞雪了
老北风
像法西斯妖军的口哨
无耻地
滚响着,
暴动着惨白的灾难……
《春天与诗》《春雷》等诗中那种排比句的运用,也能发现艾青诗歌的影响。在意象的运用上受艾青诗歌影响的还有《工作》一诗对钢铁厂的描写:
火焰所排泄的光华
又架起
虹状的桥
通向原始的天空
用恐怖的文字
讲述着地球的神话……
当然,他的诗歌也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且看《诗与真》的一个诗节:
我曾是一个少年浮士德
我被抛进了伟大的疑惑
世界原来比眼睛更大更大
诗呀诗,你这可爱的梅菲斯特
他的《惊蛰》一诗试图在主体的抒情与意象的捕捉中注入哲理,有点《野草》的意味,也有海涅诗歌的意象,且看诗中的一个诗节:
当星逃出天空的门槛
向这痛苦的土地上谢落
据说就有一个闪烁的生命
在这痛苦的土地上跨过
绿原的诗喜欢使用精巧的意象、隐喻与象征,也经常运用排比以增加诗的气势,偶尔会运用通感的技巧,有些诗具有基督教色彩。这种基督教色彩在阿垅(1907—1967,原名陈守梅,又名陈亦门,杭州人)诗中,也表现得很明显,阿垅还有一部描写血战南京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京血祭》。他作为胡风集团的“骨干成员”1967年死于狱中。不过尽管阿垅的诗歌具有力之美,但其散文化却损害了诗性。阿垅的硬骨头在遭难人中是最突出的,他在死前送给审讯员的材料竟然不是检讨,而是以有力的证据与逻辑证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人为虚构与捏造的。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他将在延安所作的诗歌数十首寄给武汉的胡风,胡风挑选了十首以组诗《延河散歌》的形式在《七月》上发表,鲁藜一举成名。他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时间的歌》《鹅毛集》等。在反胡风中运动中被关押一年,却没查出问题。天津市委要求他写一篇检讨发表来换取保留党籍,他宁愿被开除也决不检讨,更不落井下石,保持了鲁迅的硬骨头精神。鲁藜最知名的诗是《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泥土》通过鲜明的意象表现一种哲理,《红的雪花》也是如此,写在冬天用雪掩埋战死的同志:
血和雪相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