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仇主题的现代阐释(第2页)
但即使在民众力量——复国成功的叙事框架中,一些现代剧作家也没有一味盛赞复国成功,而是通过对复国后功臣命运的反思,探问更深层的封建君权之弊端。如孙家琇通过范蠡与西施的退隐反思封建君王与功臣义士的关系,揭露越王勾践所代表的封建君王的自私、刚愎及对自己皇权的维护。如果说刺客剧中,死亡是杀身成仁或失败后保留尊严的方式,那复国剧中,功臣隐逸则在达观、逍遥之外,带有畏君如虎,因之以退避求自保的无奈。在传统戏曲、小说中,吴越春秋故事的主角西施一般被处理为三种结局:第一,回归越国,皆大欢喜;第二,为越王所杀,以灭掉这亡掉吴国的红颜祸水;第三,与范蠡一道泛湖舟上,过上隐逸避世的江湖生活。第一种处理是将西施作为复国英雄,往往可以在民族危亡中起到激励民众的作用,而第二种处理则承传了中国古代兔死狗烹的君王立国传统,矛头指向越王,但也隐含着对西施以色相**吴王的不满,第三种处理则是对死亡结局的理想转换。毕竟功臣的死亡不符合民众的情感期待和文化期待,一般剧作因之借助传说与神话的魔杖,使死亡的人或成仙得道,或于传言中出现于彼时彼地,或因缘际会而得以隐遁出世,化解功臣死亡中蕴藏的凄凉。这不仅符合国人的观剧心态,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悲态的叙事借由想象转为喜态。
在《复国》中,孙家琇通过凸显勾践的封建君王的形象,来消弭复国剧作中固有的感奋力量。这一点与一般剧作中将勾践塑造为仁慈、贤能、忍辱负重的形象,从而使之能团结民众,以突出越国在吴国的压制中全民反抗有别。在第二幕勾践出场时,是一个忧愁而萎靡不振的模样。“越王勾践腌脏,狼狈,忧愁地坐在大树根上,以手撑着头”。[25]他的性格则在外形刻画中给予交代和推测:“他的态度也能由极谦卑变到极刚戾,不过无论在什么时候,他的眼睛总是锐刺地注视着人,使人感觉着一种杀气,感觉他是一个难斗,冷酷,而有条理的人。”[26]孙家琇对越王复国的动机及民众力量的强调,同样区别于其他剧作。在《复国》中如勾践所言:“寡人一向,对民无恩,对国有罪”,[27]指出勾践与民众的分离。因此,勾践为复仇成功对范蠡许诺:“大夫,有一天真能报复这个仇恨,寡人要平分越国的天下请你享受!”[28]剧作的这一伏笔为后来凸显复国成功后勾践的虚伪做了准备。如上文我们提及的,孙家琇的意图是突出君王的虚伪、自私和刚愎以及对功臣的嫉妒。范蠡在剧作中则被处理为一个有抱负、能担当、审时度势且以民为先的形象。他的退隐江湖与一般戏曲中的退隐不同,不只是担心勾践的加害,“越王的相貌——长颈,鸟啄,鹰眼,狼步,他的为人,据我看,多半是可以与共患难而不可以与共安乐。在太平无事的时候我恐怕他会妒贤嫉能。俗语常说,飞鸟散,良弓藏,做人臣子的应该明白进退之道”。[29]而主要是范蠡与勾践在政治观念上的巨大分歧。勾践主张压制吴国以免吴国“恢复国力,又要秣马作乱,对付越国。”而范蠡则认为:“越国要设法求得一个绝对安全的保障是帮助吴国施行仁政,铲除霸道,消灭彼此仇恨”。[30]后者是一种民主国家的思想,通过取法仁政,去消灭霸道。
而建构平等、祥和的国家是现代文学时期剧作家的普遍的一种渴望,因此借助不同的故事类别,现代剧作家将传统剧目中疏离的题旨进行了强化,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之凸显。虽然在死亡或者隐逸的处理上,剧作家因思考的维度有别,使主题发生了局部的变异,但在总体向度上却始终没有脱离构建民主国家的理念。
总之,现代文学时期剧作家通过现代意识的介入和服务于当下的处理,为传统中国颇为流行的复仇主题植入了新的内涵。或由个人恩怨、义酬知己扩展为诛杀国贼、为国赴难,或由普通的杀戮行为转化为唤醒危亡意识,使民众觉醒的必要手段。相比传统复仇剧,当时的改编剧涌动着一种不息的**,具有一种内敛的气质和雄壮的风格,而其审美境界也相对阔大得多。
[1]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第369页。
[2]谷剑尘:《岳飞之死》,北京,中华书局,1936,第12页。
[3]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638页。
[4]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639页。
[5]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639页。
[6]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第373页。
[7]郭沫若:《郭沫若剧作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第13页。
[8]王森然遗稿,《中国剧目辞典》扩编委员会扩编:《中国剧目辞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第954页。
[9]商韬:《论元代杂剧》,济南,齐鲁书社,1986,第27页。
[10]李朴园:《朴园史剧(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11]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59页。
[12]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453页。
[13]董健:《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569页。
[14]张匡、周阆风编辑:《儿童史剧》(下册),石家庄,新中国书局,1933,第102页。
[15]顾毓琇:《顾毓琇戏剧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第65页。
[16]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644页。
[17]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639页。
[18]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第644页。
[19]张匡、周阆风编辑:《儿童史剧》(下册),石家庄,新中国书局,1933,第103页。
[20]顾毓琇:《顾毓琇戏剧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第67页。
[21]阿英:《阿英剧作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第348页。
[22]郭沫若:《郭沫若剧作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第186~188页。
[23]顾一樵、顾青海:《西施及其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76页。
[24]熊佛西:《佛西戏剧第四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第214~215页。
[25]孙家琇:《复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上海初版),第39页。
[26]孙家琇:《复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上海初版),第42页。
[27]孙家琇:《复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上海初版),第42页。
[28]孙家琇:《复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上海初版),第45页。
[29]孙家琇:《复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上海初版),第156页。
[30]孙家琇:《复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上海初版),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