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道信及其禅法(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道信所述五方便都是围绕着“心”而展开的,此处之心是指当下之人心并非本真之心。人心通过行此五方便,即可契合本心,证道得果,那么道信言守一时为何不依照慧可,直言守一本心呢?或许既言方便法门,就须使学者易解易修。若直言守一本心,而学者当下之心尚不知本心为何物,又如何去守呢?言守一物,人皆知之,易学易修,自有效验。五方便法,皆是证知本心之方,证知本心,方可“任心”。行此五方便,方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是中士以下悟道之法,“上士一决一切了”[21],顿悟本心,自不必行此渐修之道。任心并非随意放纵,而是时时住心,不可轻忽,不唯法界一相,法法无别,于境不生心,而且如后箭接前箭,箭箭不落地,应当“念念住心,心心相续,无暂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22]。念念无异,不可有一丝杂念暂入;心心相续,尽是佛心,不可有一念妄心生起。住心不动,心常在定,不可有一时起心动念,这便是安心、任心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道信所述无念念佛并非一念不起,心住于止,而是要“正念不断”,不住妄念。这和《大乘起信论》之无念及卧伦之“唯离念心”是不同的。据《坛经》,卧伦有一偈云:“卧伦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此偈以断思绝想,心常住止为无念,故遭到了后世惠能的批评。道信“念念住心,正念不断”的禅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曹山所言“如经蛊毒之乡,水不得沾著一滴”[23]即体现了这种时时留心、念念无异的严肃作风。

道信一方面发挥《文殊般若经》“一切法悉是佛法”的思想,认为“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4],又云“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25],颇有“一切事皆是佛事”之意,但这是入一行三昧,了知法界一相,心即是佛、顿悟心源之后的境界,不可错解。一方面又言时时住心,不可暂舍,前者显示本心,故言任心、放心;后者表示自心(人心),故言住心、摄心。前者说明顿悟之道,后者表示渐修之法。后世南顿北渐之分,自兹而始。

[1]陈浩:《隋禅宗三祖僧璨塔铭砖》,载《文物》,1985(4)。

[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52页。

[3]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7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见《湖北黄梅禅宗祖庭文化研讨会论文》,2000(10)。

[6]《华林》,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

[7]印顺:《中国禅宗史》,50页,上海,上海书店,1992。

[8]印顺:《中国禅宗史》,97页,上海,上海书店,1992。

[9]印顺:《中国禅宗史》,50页,上海,上海书店,199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65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0]大正藏,8册,731页下。

[11]大正藏,8册,728页下。

[12]大正藏,8册,731页上。

[13]大正藏,8册,731页中。

[14]大正藏,85册,286页下。

[15]大正藏,85册,1287页上。

[16]大正藏,48册,566页上;大正藏,51册,220页下。

[17]大正藏,85册,1287页中。

[18]大正藏,85册,1289页上。

[19]大正藏,85册,1288页上。

[20]大正藏,85册,1288页中。

[21]大正藏,48册,396页上。

[22]大正藏,85册,1288页下。

[23]大正藏,51册,336页下。

[24]大正藏,85册,1287页上。

[25]大正藏,85册,1287页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