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心理卫生理论中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2。利他作用——利己又利人

利他作用是指,采取一种行动不仅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赏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一种与升华作用类似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一位归属需要、交往动机十分强烈的少年,为了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伴在一起,便经常积极主动地帮助一些同学做事,既帮助了他人、利于他人,又满足了自己强烈的交往动机与需求。

三、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曾说过:“心理分析以它两种断言触犯了全世界……心理分析的这些令人不愉快的断言的第一个,就是肯定精神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一个被心理分析宣布为它的发现之一的断言,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在神经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

(一)弗洛伊德性欲本义

性欲是弗洛伊德在潜意识的“本我”动机中所列的主要欲求之一。因为在他诊治的大多数病人中,**的压抑或畸形,是造成心理失常的重要原因,为此,他发表了《性学三论》一文,阐述了他的性欲学说。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仅仅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成熟的两性**,而且还包括了广泛内容的身体快感。人的这种性欲望生来就有,只是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其对象也不尽相同。

(二)“利比多”和性需要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动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这种力称为“利比多”。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他提出了性发展理论,认为性需要是依次通过五个阶段和五种形式来求得满足的,即:①口腔期(又名自恋期0~1。5岁),婴儿通过唇、口的吸吮、咬、吃等口部的动作获得快感。②肛门期(1。5~3岁),幼儿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来获取性的愉悦。③性蕾期(又名性器期,3~6岁),儿童开始把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和对双亲中同性一方的嫉妒。此外,**部位的刺激也是快感来源之一。④潜伏期(6~12岁),此时期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⑤生殖期(又名他恋期,12岁至成人),该时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此时才有成年的性欲和自觉的性意识。

(三)性心理发展不顺利与心理异常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就会发生固着;或在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就产生了退行,这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在性心理发展中,弗洛伊德有一著名观点,认为人在幼年时期,对双亲中异性一方的眷恋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plex)就是他用于说明此问题的一个术语。他认为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无意识”地杀父娶母的故事,说明了男孩都恋母而仇父;女孩则相反,爱父而嫌母。儿童的这种情感是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因此受到压抑。“情绪”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固着,是一种心理创伤。解决这种情绪的方法是,儿童在发展中把他的自我的一部分视为与双亲一体的部分,形成“超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此问题若解决不好,人就会焦虑以致形成神经症。

以上介绍的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能够为我们深入了解自己、周围人、学生的心理提供了一些心理学的帮助。

在弗洛伊德心目中,怎样解除人的痛苦,进而治疗心理疾病呢?那就要进一步了解精神分析的治疗原理。

四、精神分析治疗原理——认识无意识的症结

精神分析治疗原理是认识无意识的症结。由于精神分析认为症状都是“自我”的冲动、欲望与自我冲突的结果,是无意识的症结,精神分析治疗的原理就在于寻找症状背后无意识的动机,使之走进意识的层面。这也就是通过分析,使患者认识到他的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即产生意识的领悟,症状便可消失。

因此,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其致病的原因进行分析,促使患者对内心矛盾的领悟。下面我们列举一些案例,帮助我们学习怎样进行精神分析。

案例3-1:她为什么有杀害自己孩子的念头?

劳克林,女性,30岁,几年来有一种冲动念头,要杀死或伤害她自己的孩子,常想要把孩子从窗口扔出去。她很爱她的孩子,不知这种想法和冲动的原因,为此非常痛苦。这是一名强迫症患者。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让患者认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她是长女,有弟弟、妹妹各一人。小时候,她必须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几乎得不到父母的抚爱和关心,因而痛恨弟弟、妹妹。她曾幻想如果没有他们该多好;也有害死他们的念头,并为此产生过自罪感和焦虑。这些幻想和仇恨的感情都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成年后,她很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她不承认也不能忍受曾有过对弟弟、妹妹的恶念,但早期的恶念并没有消失,它利用转换机制,把她自己的孩子转换成弟弟、妹妹,把仇恨发泄到孩子身上,形成了当前强迫性冲动症状。

患者赞同医生的解释,理解了早年有过的仇恨感情和现时症状之间的关系,强迫症状即逐渐减轻以至消失。

案例3-2:他为什么见人脸红?

某男青年,随父母在荒凉的石油基地长大。一年多以来见人紧张、脸红、手心出汗,尤其是见到陌生人、异性感到特别恐惧。经诊断,他患了赤面恐惧症。

治疗者鼓励他回忆认为与该症状有关的生活经历。他不断责备自己的**习惯,其他的却回忆不起来。经心理医师的多次启发,他朦胧回忆起几乎被遗忘的一件往事:几年前,一次,他同父母去姑母家做客,因吃饭时喝了酒,便昏沉沉地回卧室休息,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看。其中有**的描写,他产生了强烈的性冲动,便**了。当他在“腾云驾雾”中,沉浸在享受性欲望的满足时,有人推门进来,朦朦之中,他从脚步声推断来人是姑母。

案例3-2中的患者主要是因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从而导致他患赤面恐惧症。

第一,这个男孩幼年随父母在荒凉的石油基地生活,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他很少有与人(特别是异性)接触的机会;在他进入青春期,性腺成熟,有了成熟的性欲望和自觉的性意识以后,在姑母家,受那本杂志中有关性内容的刺激,诱发了他的**行为,满足了他的性冲动。但是传统的道德规范,认为**是不道德的、羞耻的、罪恶的想法,内化为他意识中强烈的自罪感。正是这种自罪感,造成了他的见人紧张、脸红等症状,通过逃避他人来隐匿自罪感。

第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性不仅仅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成熟的两性**,而且还包括了广泛内容的身体快感。人的这种性欲望生来就有,只不过被压抑到人的无意识中,但是无意识仍然在活动。这位青年通过**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望,但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认为**是不道德的,这已经内化到这位男孩的内心世界里。这种道德规范约束着他的行为,但是自我的力量又不够强大,因此,在生理的性冲动和自我约束之间就形成了心理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忆渐渐在意识中淡忘,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但它并不会消失,反而会在潜意识中积极地活动。压抑是一种最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其本质就是掩盖,掩盖的结果是暴露。这个男孩见人紧张、脸红、恐惧,这正暴露了他内心强烈想见人的动机和愿望。

第三,当他在姑母家从杂志中看到了有关性的描写,并产生了性冲动的时候,恰巧姑母进来。他意识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他的这种“坏”行为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认为自己是“坏”孩子。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羞耻感,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他主观上一方面怕姑母看见;另一方面,他更怕姑母看见后告诉他的父母,甚至更多的人。人们都会认为“他是个坏孩子”。这种心态使他随时都做好了被别人指责的心理准备。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与人接触时紧张、脸红。

通过精神分析,该青年患赤面恐惧症的原因是:由于他具有很强的内化、压抑等心理防御机制,驱使他不断地将自己本能的性欲望、性冲动压抑进无意识中加以掩盖,但掩盖导致了更大的暴露——他见人脸红、恐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