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应激与应付(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应激与应付

一、应激

如果各种需要和愿望都能自动地得到满足,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自在和满意,只有快乐没有苦恼。但实际生活并非如此。人人都要遇到来自外界环境的或个人内部的多种干扰、阻碍。这些干扰、阻碍要求人们动员一切资源,做出努力去顺应。顺应是临床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指良好的适应过程及其效果。如果适应的后果无成效就称顺应不良。顺应行为是人面对外界要求来处理所遇到的应激,与环境维持协调的关系,以此做出努力而产生有利于个体的变化。这种努力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应付(g)。顺应的发生常常由于个体适应了环境,或环境本身产生了有利于个体的变更。

任何顺应要求对个体都是一种负荷。负荷太重就会造成严重的紧张(压力)和损害性后果。紧张就是应激,从社会意义上讲,称为紧张;从心理机制来讲,称为应激(stress)。有关应激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为避免混乱,笔者将其概括为: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王效道,1989)。我们将来自外界的顺应要求称之为应激源(stressors),对应激源在有机体内产生的频繁适应不良称之为应激,给人造成紧张的条件和环境称之为应**境或状态。

二、应激源

应激源就是顺应提出的要求,也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物。它们可能来自生物方面,如病毒;物理方面,如噪声或灼热;心理方面,如情感剥夺;社会文化方面,如贫穷。下面我们从工作职业、个人生活、环境等方面对某些主要应激源进行阐述。

(一)职业应激

职业应激产生于人与职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职业应激可分为三类,即组织特征和过程、工作条件与人际关系、工作要求和职业特点。

在组织特征中,高度集中化、形式化、具体化、规模宏大、变动性小均具有应激性。工资待遇不公、经常调动、交流不够、任务分配不清、矛盾冲突以及作业反馈不足等组织政策及其执行,均可能是应激产生的来源。

在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方面,拥挤、无法独处、噪声、过热、过冷、照明不足、灯光刺眼或闪烁不定、存在有毒物质和空气污染等均可能成为应激刺激物。工作中缺乏接受和承认,缺乏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竞争和矛盾等同样可成为应激源。

在工作要求和职业特点方面,可能的应激源有重复性工作、时间压力和限制、技术水平低、责任和才能未能充分利用或过度使用。对人在工作中的角色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模糊不清、角色欠载或超载、角色地位不当等都是潜在因素。

(二)家庭危机和紧张

组织家庭本身就是为了减少引起个人危机的某些因素,而家庭自形成之时,就开始遇到危机。

海尔(R。Hill)是家庭危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对家庭分离和重组所产生的应激后果做过评定,并且找到了像游乐场用的“滑行铁道”的矫正过程,即“ABC-X”危机公式。

麦克马瑞(T。M)认为促发家庭危机产生的事件有三种类型:渐发成熟性事件(maturatio)、消耗性事件(exhaustio)和冲击性事件(shot)。

渐发成熟性事件是在家庭生活周期的经历中自然产生的转折点。黑利(J。Haley)认为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当面对生活周期的转折点时,家庭的紧张达到高峰。在这些关键时刻,家庭易于变得“脆弱”,从而需要有某些治疗性干预,使当事人容易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生活周期的应激源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因素。纵向的应激源是从家庭的先辈传来,它包括家庭的模式、家族的传统观点与说教。例如,出身于比较民主家庭环境的女孩嫁到比较传统的专制家庭环境,该家庭的观点与说教就可能是该女孩的应激源。横向的应激源是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所经历到的紧张事件。比如,儿童从幼儿园入小学或高中毕业生面临的升学或就业。

消耗性危机的根源在于应付期过分延长,它是在持续紧张的作用下逐渐产生的危机。比如,长期卧床;父母为了抚养孩子而勉强凑合在一起,忍受不和谐的婚姻生活;相当长期的贫困度日等。消耗性危机的不良后果不是突然发生的,可能常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冲击性危机的特点是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发生的危机,它会对家庭造成突然的撞击,人们无法对此做出顺应,这种危机会导致深刻而又出人意料的悲剧,即使原来的家庭是稳定的、家族成员的心理是健康的。例如,因火灾、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失去房屋或亲人。

家庭对于应激的反应有两点极为重要,即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应付策略。通常具有良好解决问题能力的家庭能够成功地处理问题,避免发生危机。

社会支持联网组织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这些联网组织包括家庭成员、邻居、亲戚、朋友和互帮小组。关系密切的邻居能够了解左邻右舍的各种危机,并在邻居处于危机时给予必要的援助。在应**境中,亲戚提供的支持对解决危机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家庭的发展趋向核心小家庭,亲戚关系疏远了,这对度过危机、减少压力是不利的。为此,自助小组的训练日益重要,这些小组训练能够对特定类型的危机提供信息和情绪的支持。

加强个人或家庭单元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教给或指导家庭个别成员减少紧张的办法和顺应技术,能显著增加家庭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消耗性危机中特别有效。当家庭对问题认识不足,或采取不适当的解决方法时,提高其适应性是必要的。帮助家庭成员全面解释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并使他们认识自身对问题的情绪反应,能使家庭成员重新认识问题。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术,教给家庭成员某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必要的。

(三)环境应激

用应激的概念来说明环境因素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早研究开始于坎农(W。)。他提出“攻击和逃跑”的反应,以揭示动物用生理反应对环境做出行动。环境刺激有使人厌恶的,也有使人感到舒服的。环境刺激不一定是应激源,只有当个体把它看成紧张因素时才起到应激源的作用。因此研究环境应激源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消除应激源,而是确定最佳的适应策略,对刺激做出特殊的应付方式。

第一类环境应激源为生态的应激源,这就是外界物理环境中的许多刺激。最常研究的生态应激源是热和冷。其他受到重视和曾经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应激源有污染、太阳光照、荧光屏照射、噪声、嗅觉刺激、万有引力影响、大气压作用、湿度等。这些均是物理环境因素,要求有机体做出反应以保持其内部稳定性。

第二类环境应激源称为偶合或共处的应激源,它们是外来的、作用于人的非一般环境事件,如意外事故、车祸的心身伤害等。有人用“紧张生活事件”的测查来探讨这些共处的应激源。不管是积极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如果累计其影响,便会增加个体对疾病的易罹性。应注意,生活事件的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受个人应激的影响,应激成为生活事件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三类环境应激源是社会应激源,包括社会经济地位、营养不良、工作条件、教育水平、居住地点、生活质量等。这是文化社会条件冲击个体的各种因素。

第四类是自我导引应激源,包括生活风格和自愿摄入的各种因素。A型行为模式就是由环境因素和个人生活特点形成的特殊风格(A型行为模式相当于胆汁质者的行为特征)。另外还包括个人价值系统、特殊职业活动或个人喜爱的锻炼程序。自愿摄入应激源,包括咖啡、特种茶、特种药物或酒精等。

上述列举的应激源很少是个别起作用的,一个人可同时接受数种应激。环境应激问题已成为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R。H。Stensrud,1987)。

(四)灾害分析

灾害后果的严重性,根据受害人数、毁物多少、财产损失大小而定。但是任何灾害都要产生心理影响,有的甚至造成悲剧性的后果。

“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先被美国精神病学会在D**-III中列为明确的精神障碍。应激产生于各种灾祸的情境,一些灾祸可能是人为的(有意制造的),也可能是偶然发生的,包括虐待、没有完结的折磨、群众暴乱、集体**、无秩序的狂热、恐怖主义行动等;另一些灾祸产生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事件,如火灾、地震、洪水等灾害。无论应激源来自何处,它肯定是对心身健康有危害的。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的一般特点为:有明确可见的应激源,几乎每个受害者都会产生灾害症状,比如,患者躲避原创伤事件的情境,精神麻木和失去感觉状态,回忆原来情境时会产生睡眠障碍、过度惊恐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记忆障碍等身心异常。

据重复多次的研究、分析发现,个体在遭受灾难时可出现五个心理周期。第一期为起始影响,遭难者表现出显著的焦虑和特殊的恐吓。第二期为冒险一试或英雄期,此时个体以全部精神集中于灾害,自己面对灾害或努力帮助共同的受害者,此时人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处于耗损之中,完全精疲力竭,士气低落或采取孤注一掷的态度。第三期为蜜月期,受害者感到幸运和欢欣,自己是幸存者,感到自己能得到有关方面或机构的帮助和支持。第四期为幻想破灭期,表现为埋怨、不满和挫折感,自觉醒悟到损失的重大,有关机构的帮助是暂时的和不足的。第五期为重新调整期,此时开始心理重建过程,情绪有所恢复。个体表现出切合实际的认知,表示愿意接受客观现实,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努力去解决可以解决的很多困难,并开始设计和安排未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