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应激与应付(第3页)
在心理学领域,应激后果的严重性,不仅取决于应激源的性质、个体的防御资源,而且受当事人对应激源的看法制约。
因此,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应激后果的严重性决定于顺应要求的大小和个体防御资源之间的关系。如果顺应要求虽然很高,但某个体能够较容易地进行处理,那么应激带来的后果就不会很严重。下面对这些因素做具体的分析(an,1980)。
(一)顺应要求的性质
一些个体面临的顺应要求是事关重大的事件,历时长久,要求的复杂性高,而且又是多种要求累加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其应激后果的严重性便可想而知了,对个体的生理、心理的损害必然会很大。某些应激源,如亲人的亡故、离婚、个人得了重病等,这对大多数人都是重大事件(R。H。Rahe,R。J。Arthur,1978),一时的疲劳作业不要紧,但持续不间断地疲劳作业就会加重应激,最后会导致精疲力竭。应激源累积起的作用就会大。例如,一对夫妻平时经常通过交换意见或小的争吵而解决分歧,这样才不至于变成大的应激源。如果数种应激源同时施加于某个体身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定大于个别应激的单独作用。因此,一个患者如果最近被工作单位解职,心脏病发作,又获悉子女因偷窃而被司法机关拘留,这时出现的多种应激源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后果就会相当严重。
(二)应激源的危急性
危急性是指“火烧眉毛”的应**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激的严重性随着所需顺应的临近程度不同而变化。例如,有人对大学研究生做了观察,发现虽然学生们随时不忘考试,甚至考试前三个月就有些不安,但是直到考试来临,才感到焦虑。跳伞运动员只有在真正面临实际跳伞时,焦虑状态才达到最高水平。
(三)对应激的认知
认知影响个体情绪的变化,也影响应激源的后果和作用。曾有人认为某人的应激源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如同获得一块蛋糕的好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如果人们看到了或者自己假设感觉到了非常恐怖的情况,就会产生相当强的紧张,特别是当他确信自己无力应付这种情况时其后果更为严重。
如果不能预料新的顺应要求,又没有现成的应付手段可利用,就会使个体处于高度的应激之中。为此,经常处于紧急状态的工作人员,如警察、消防队员的训练就是必需的了,并且这种练习应是实地的,应当让受训人员多次面临人为的应激源,直到处理这些情境如家常便饭一般。同样,如果适当地让外科患者思想上有所准备,那么在外科手术中产生的紧张就会减少,恢复过程也会显著缩短。
(四)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
面对一定的应激源,其后果的严重性在通常情况依赖于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应激的耐受性(或挫折的耐受性)指的是,个体未使其整合功能受到严重损坏时所能承受应激的能力。
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于最为敏感的应激源,每个人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每个人对应激源的敏感性是各不相同的。事态骤变,失意或遇到其他问题,某人可以处之泰然;而另一人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早期不幸的经历会使个体对某种应激源特别敏感。
(五)外界的帮助和支持
缺乏外界的精神或物质的支持,会增加应激源的强度,从而减弱人对应激的承受能力。离婚或丧偶的人,如果生活在关系密切、相互关心的人群中,其应激后果会较轻;如果他们孤独一人或处于完全被人遗忘的境地,其后果会较严重,危害较深。研究已发现一种倾向,当个体处于强烈紧张状态时,他总是要向他人寻求支持和安慰。
可是环境的支持是复杂的,家庭及朋友支持的行为,有时可能会提高紧张程度。因此,支持和帮助的方式、方法必须得体合适。通常文化活动和社会关系都根据自己的特点试图使紧张的个体渡过难关,它们分别提供一些特殊的方式或不同的礼仪行为,起到支持、帮助的作用。
五、应付策略
(一)应付概念
应付(g)在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它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应付概念总是与应激概念连在一起的。对应激的研究兴趣的增长带动了有关应付问题的研究。现在人们一般认为,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结果包括机能受到损害,以及陷入悲伤忧愁之中;积极的结果包括身体健康、充满信心和富有成就。在应激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应付应激,就决定了适应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应付的模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从驱力—强化的学习理论中演化而来的。这种研究模型注重动物实验。根据这种观点,应激是由逃跑、回避等动作组成的,这些动作能有效地避开恶劣的环境条件,从而降低由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生理困扰或不平衡的水平。
应付的第二个模型是注重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心理学概念。他们把应付看做从婴儿发展起的一系列的自我过程。该发展注重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活的基本任务是在人类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在满足本能需要的同时,现实地处理来自社会的危险与限制。
这种模型的应付是层次性的。应付被看做最有效的或最成熟的自我过程;紧张的事件得到合乎实际的、灵活的处理和掌握,从而保持和增进了心身健康。自我防御机制是较低级、较神经质的过程,其特点是更加刻板和经不起现实的检验。
以上两种模型是有缺陷的。第三种应付模型强调认知评价过程,强调研究应付和对应付的评价要用动态的、交互作用的方法,它们是一些以过程为中心的方法。应付被看成对情境变量、时间因素以及从影响适应结果的一系列事件的反馈。可以把应付定义为:为了处理个人所受压力的需要或付出超过个人资源的需要而做出的努力。在该定义中“处理”一词意味着应付不仅包括对环境的驾驭,也包括忍受伤害或威胁,重新看待以往的事件,接受现实,或从积极方面来运用情境,也就是说掌握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运用环境和控制局面(陈仲庚,1992)。
(二)应付模式的类别
前边已讲过,应付即指人们为了防止生活压力或应激对自己的伤害而做出的努力。应付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激怒型应付模式
激怒型应付模式也可理解为情绪表达模式。该模式又可区分为个体自由表达和自行制止情绪表达两类。当受到他人激怒时,有些人的反应是将愤怒表达出来,有些人则常常克制自己而把愤怒压抑下去。这就是说有人“愤怒向外”,而有人“愤怒向内”。根据金特里(W。D。Gentry,1982,1984)等的研究,激怒的应付模式或风格对血压有直接的影响。那些愤怒向外的人比愤怒向内的人平均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要低。激怒的应付模式对应激的缓解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据切斯尼(A。P。ey)等(1984)的材料表明,在431名男被试中,那些在职业、家庭方面既是高度紧张者,又是愤怒向内者,血压最高。如果一个人在应**境中受到侵犯或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愤怒,一般不会患高血压症。
2。转换和退行型应付模式
这是从自我防御机制的应用来区分人们的应付模式。转换型应付指个体面对应激,转换成有益于个人成长又得到社会舆论许可的形式。退行型应付是采用否认、回避、倒退、逃离应**境。有人发现,性格坚忍、耐受性强的人多采用转换应付策略,能有效地解决紧张状态;坚忍性较差者多采用退行型应付策略,无法对付各种情境要求(S。C。Kobasa,1982,1984)。和以上两种应付模式相对应的是问题定向型应付和情绪定向型应付。
3。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型应付模式
主动认知应付模式在行为上的表现是:从有利方面看应**境;回忆和吸收过去的经验;考虑多种变通办法。主动行为应付模式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向专家求教,咨询医生、心理学家、律师、教师、思想工作者;不等待而是采取积极行动;找出应**境中更多的信息,做有益于事态发展的事。回避型应付模式表现为:做最坏的准备;封闭情感、自我忍受;用多吸烟、喝酒来消除紧张。
比林斯(A。G。Billings)和穆斯(R。H。Moos,1981)就三种类型对缓和紧张生活事件的影响和效果做了比较,被试为194名中产阶层家庭的成年男女。研究发现,两种主动应付模式确实缓和了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回避型应付模式有加重紧张对身体不良影响的趋势。人们也发现,女被试比男被试更容易采用回避模式;问题定向型应付比情感型应付更能减少心身症状和疾病。
科巴萨(Kobasa,1984)等发现,坚忍、耐受性,锻炼和工作支持三种因素都具备的人,发病率为7。69%,缺少一种、两种和三种因素的人,发病率分别为57。69%、71。87%和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