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优良人格的塑造(第1页)
第七节优良人格的塑造
一、人格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优良的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而不良的人格往往是导致个体心理疾患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发现,许多心理疾患都有其不良的人格基础。例如,强迫症患者多具有强迫性人格,而具有疑病特质的人往往易患疑病症。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迅速发展并逐步定型的时期,因此塑造中小学生的优良人格,预防和纠正不良人格的发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
中小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人格塑造的工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塑造中小学生的优良人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想与世界观的教育
正确的、与社会的需要相联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切合实际的理想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优良人格塑造过程中,应当大力加强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自我观的教育
自我观的教育即自我意识的教育。从不良人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些人的人格形成与其不正确的自我观念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因此加强自我观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自我观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三)意志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目的的重要条件。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和自制力。在我国,当代中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的过多保护,许多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
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与自觉性相反的表现是易受暗示和独断。易受暗示指缺乏主见,为人处世易受他人影响。独断指容易从主观出发,听不进中肯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决定,并将决定付诸实践。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武断。前者面临选择常犹豫不决,作出决定后又患得患失,踌躇不前。后者是指处事冲动鲁莽,不等到时机成熟就草率从事。
坚忍性是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与坚忍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或执拗。前者表现为“虎头蛇尾”,刚开始行动时,决心很大,干劲十足,一旦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中途退缩。执拗者认准目标后,就一成不变地按计划行事,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寻求变通。
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与自制力相反的表现是任性和怯懦。前者容易受情感左右,缺乏理智,意气行事,行为冲动。后者表现为需要采取行动,迎接挑战时却临阵退缩,不敢有所行动。
培养意志品质有两种方法。
一是日记法。每天记录自己的成长日记,对于青少年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非常有益。在日记中,记录每一天生活经历,记述自己有关生活的感受。经常地对照自己的生活目标,总结成功的优点进步、失败的缺点不足,不断地激励自己,做一个意志品质顽强的人,促进自己的成长进步。
二是体育锻炼法。对于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的学生,那就推荐他们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需要集体合作的项目进行锻炼。若学生的胆子小,做事怕风险,怕难为情,就建议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等项活动。若学生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需要迅速决断的体育活动,长期锻炼能增强果断的个性。若发现学生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急躁、冲动的缺点得到改进。如果学生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选择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若学生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就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比赛。假如你发觉学生好逞强、易自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他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不断提醒学生“山外有山”。
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要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三个月为一周期,进行两个周期以上才能有效。
(四)优良性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