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卫生理论中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第1页)
第三章心理卫生理论(中)——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精神分析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中,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欲理论。
一、无意识和压抑
(一)无意识
弗洛伊德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他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什么是无意识?它从何说起呢?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
人们在清醒状态下,对自己所想、所做的事的动机是清楚的,即自己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做,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意识。意识是人们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不是很重要,他认为这仅仅是人的心理活动有限的外显部分。弗洛伊德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认为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面上小小的山尖,而无意识则是海面下边那看不见的巨大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它是各种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本能的冲动与欲望,它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了。那么,这些本能的冲动、欲望,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就老老实实地不活动了吗?不是的,它们并不安分,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地活动着,不断地寻找出路,追求满足。
(二)压抑
压抑是指把自己内心所不能接受,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冲动、欲望抑制到无意识之中。它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虽然当事人自己没有意识到,但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然在无意识中积极地活动,而且可能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产生莫名的症状。例如,一个想逃学的学生,总是自己制造伤病,结果不能上学,但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又如,一位学生两年高考不第,第三年高考前突然失明,经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高考过后又复明了。这表现了这个学生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对高考的厌恶和逃避的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人和心理患者的行为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例如,强迫洗濯的患者,无休止地洗手、洗衣服,大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在理性上清楚地知道这么洗并不十分必要,不想去洗。但内心深处究竟为什么非要洗不可呢?他自己也讲不出道理,这个强烈的动机潜伏在无意识之中。这些东西会以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方式出现。病态的压抑则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的实质就在于揭示无意识中的内容所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使患者得到意识的领悟,这样症状随之就会消失。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一)“本我”“自我”和“超我”
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是弗洛伊德晚年的学术贡献。“本我”(id)是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代表生物本能和欲望,受“利比多”驱策,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自我”是人格的意识结构部分,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的。“自我”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主要是意识的;它受“现实原则”支配;防止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去驾驭“本我”的要求。这样看来,“自我”同时侍奉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即“超我”“本我”和现实。
“超我”(superego)也称理想自我。“超我”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道德规范和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良心、理性,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凡是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会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是不是毫不相干呢?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的。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是均衡协调的。他认为,如果三者之间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会导致心理失常。一位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爱上了一位女生(“本我”)。而他将严格的家庭教育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早恋的人是没有出息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超我”)。现实的我(“自我”)便强烈地压抑自己对那位女生的感情,越压抑那份情感越强烈。这位少年就会在痛苦中煎熬。
(二)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人类为什么会有心理防御呢?前边说了,“自我”同时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现实、“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它感到自己在三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了三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这时“自我”怎么办呢?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就是用一定的方式调节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我”的威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压抑是最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还有多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表现。
1。合理化——“酸葡萄”“甜柠檬”效应
合理化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不承认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需要和欲望,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辩护,以免除内心的不安,从而为自己解脱。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狐狸特别想吃葡萄架上的甜葡萄,但是它吃不到,便说葡萄是酸的,用以减轻心理不安。又如,有的青少年朋友在班长的竞选中失利,便说“我还不愿意当那个耽误学习时间的班长呢!”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者没有的东西就不好的心理现象,叫做“酸葡萄”心理。另一种则是“甜柠檬”心理。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认为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柠檬本来是酸的,他却认为它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得不到时的失望与痛苦。比如,有的青少年天资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说,“傻人有傻福”;有的人自己的东西被摔坏或被偷了,就说“岁岁(碎碎)平安”“破财免灾”“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酸葡萄”“甜柠檬”效应是比较典型的合理化现象。
合理化运用得好,可以缓和心理气氛,消除心理紧张,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若运用过度,则会降低人们的上进心,妨碍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例如,有一些青少年朋友的考试成绩差,不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个人的原因,却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或者强调考试的时候环境差等理由,以免除因自身努力不够产生的心理压力。
2。投射——以己度人
投射是指,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以免除自我责备的痛苦。比如,一个打架的儿童责备对方先动手,他才还击的。又如,一位女子,因为对丈夫不满,自己有寻求婚外情的念头,但是丈夫对她关怀得无微不至,使她常常为自己寻求婚外情的念头内疚、自责,她便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投射到她的同事身上,说她的同事怕暴露过去的婚外情而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