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第1页)
第四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呢?讲究心理卫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校长、老师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判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相当困难,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以往学者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统计分析的观点
有些心理学家采用统计学上常态分布的概念来区分常态(健康)与变态(不健康)。他们认为,某种心理品质或水平在分布中接近平均值者为常态,偏于两极端者为变态。
按此种观点来区分常态与变态,可以使区分标准客观、具体、数量化,便于比较与分类,这是它的优点。但是,也容易把常态(健康)与变态(不健康)看成是有明显量化界限的两类,加以绝对化。比如,把天才与白痴看成为变态显然是不妥当的。把少数人的行为归为变态,把多数人的行为归为常态也未必合适。
二、社会规范的观点
有的学者以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水准,能否被社会接受,来划分常态与变态。这个标准也不完善,虽然符合一般常识,但不能作为普遍应用的原则。首先,不同社会文化或同一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其行为规范不同,而且社会规范并非一成不变,很难用某种行为规范作为健康与不健康的标准。其次,有些社会规范是不合理的,如封建礼教等,对于违反封建礼教的革命者和改革者,不能视为心理异常。还有,按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区分健康与不健康,可能把犯罪行为和心理异常等同起来。
三、生活适应的观点
最普通的一种观点是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常态与变态。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没有破坏性,不扰乱别人,则心理健康;反之则不健康。这种观点也不一定可靠。有些精神病患者整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从不给别人添麻烦,但是他们的心理并不正常。从教育的角度看,那些顽皮捣蛋的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看来极守规矩、内向退缩的孩子,也很可能存在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四、主观感受的观点
有的人试图从个人是否主观感受到情绪和身体的痛苦来划分常态与变态。此种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任何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可能短时感受到情绪和身体的痛苦。有许多心理变态者,自身并不会感受到情绪与身体的痛苦。
五、心理测验的观点
西方许多心理学家普遍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诊断心理的常态与变态。例如,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等就是常用的量表。心理测验虽然作为诊断工具有一定参考性,但也有较大的局限性。有些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也值得商榷,统计评分有局限性,也不一定科学。
总之,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标准能将“正常”和“异常”行为准确地区分开来。各种观点均有可取与局限的地方。但是在人群中,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呈正态分布,可以用图1-1表示。
图1-1心理健康正态分布示意图
图1-1是心理健康状况正态分布曲线图。极端心理健康者(图1-1右部)和严重心理疾病即精神病患者(图1-1左部)在人类中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具有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在两极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还有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神经症、人格障碍等患者和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接近极端心理健康者。各种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截然界限,每一种水平都与另一种水平相连,很难将一种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种区分开来。现代心理健康观念认为仅仅没有神经症和精神疾病是不够的。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能证明他具有健康的人格。图1-1曲线高峰处,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平均心理健康水平,他们相对而言没有心理疾患。曲线的最右端所代表的才是真正健康状态的心理。现代心理健康观念认为,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只有向更高水平发展,其生活才能更充实、幸福、有价值。
六、特质说、标准说的观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提高,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从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标准。例如,美国学者坎布斯(A。M。bs)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能悦纳自己,也能被他人悦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并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虽然有时也可能感觉不顺意,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的。
(二)恰当地认同他人